【摘要】 Sim的本义相当于汉语的“心”。从本义延伸到其他领域主要依靠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通过隐喻和转喻构成三大要素——始源域、目标域和相似性/相关性,探究sim(心)构成的合成词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路径,从而解释sim(心)产生诸多引申义是因为功能相似、位置相似、形状相似、心理相似、整体和部分以及整体中不同部分的相关性而产生的。
【关键词】 壮语sim(心);隐喻;转喻;认知路径
引言
壮语sim的本义相当于汉语的“心”,“心”即心脏,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在壮语中有大量以sim(心)构成的合成词,这些合成词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引申出思想、中心、正理等意义。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中lakoff认为,隐喻是用一种熟悉的概念来理解不熟悉但相似事物的概念。熟悉的概念就是始源域,不熟悉但相似的概念是目标域,对新事物进行隐喻认知路径分析就是理解sim(心)的始源域、目标域以及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Lakoff认为转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属于同一个认知域,始源域和目标域是邻近关系,对新事物进行转喻认知路径的分析就是理解sim(心)的始源域、目标域以及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关性。
壮语人体词sim(心)研究主要着眼于构词和思维方式这两个方面,如赵民威[2](2013)认为sim(心)+形容词组合起来的形容词,即表达了抽象意义又带有非常直观的形象色彩。曾曼丽[3](2014)对sim(心)的词语进行词与词组的辨析和语义分析,最后通过壮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隐喻来说明词义演变的原因。但这些文章没有阐释清楚关于sim(心)隐喻和转喻构建过程,因此本文在田野调查和《壮汉英词典》[4]、《现代汉壮词汇》[5] 两本词典的基础上,运用认知理论,阐释明白sim(心)隐喻和转喻构建过程。
一、壮语sim(心)的隐喻类型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用自己身体来与世界互动,从而认识世界的过程。人类从身体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最直接的,因此人的经验是隐喻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sim(心)隐喻的作用机制是以人类自身sim(心)作为始源域来认识新事物。
生活经验与两个认知域之间存在相似性是隐喻的产生必要条件,Richards把相似性分成分为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物理相似性包括功能作用、位置、形状等方面的相似。具体来说,功能作用相似指的是sim(心)内有储血功能,当其他物体也有储备功能,两者之间就形成隐喻;sim(心)基本上位于身体的中央,因此当其他物体也同样位于中央时,两者之间就形成隐喻;sim(心)的形状近似于锥体,当两者形状相似时,两者就形成隐喻。心理相似指的是两个认知域在人类的心理存在相似的文化、心理等,两个认知域之间就产生隐喻。因此,我们以相似性作为分类依据,把sim(心)形成隐喻的相似性分成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两大类。
(一)物理相似形成的隐喻
1.基于功能作用相似形成的隐喻。Sim(心)是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内有储血的空腔,因此从sim的储备功能映射到其他可以储备东西的物体上就形成了隐喻。例如,(1)ndawsim gvangqlangh(心胸开阔)。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洋不仅有宽度、长度还有深度,因此人们常说气量大,不计较细枝末节的人心胸就像大海一样,什么都能装得下。ndawsim中的sim(心)是功能相似的基础上从始源域sim(心)映射到性格域“心胸宽广”上。(2)simdaeuz(心坎)。“坎”是低洼的地方,有凹陷。有凹陷的地方遇到雨水就形成小坑,因此也同样具备储备功能。simdaeuz是与心脏内有储血的空腔的功能相似的基础上从始源域sim(心)映射到抽象域simdaeuz上而形成的隐喻。
2.基于位置相似形成的隐喻。心脏对人体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想象它位于身体的中央,因此目标域的位置和sim(心)位于中央位置相似便形成隐喻。
(1)simceiz(糍粑的馅)。心脏被包裹在胸腔里面。糍粑的“馅儿”被糯米包裹在中间与“心”被胸腔包裹的样子在人们的视觉位置上是一样的,因此,simceiz中的sim(心)是位置相似的基础上从始源域sim(心)映射到事物域simceiz而形成的隐喻。
(2)simva(花蕊)。花蕊是花朵中心细须的部分,由于花蕊位于花心的中央,它与sim(心)几乎位于人体中央的位置相似,因此从始源域sim(心)映射到位置域simva(花蕊)而形成的隐喻。
(3)simfaex(树心)。树心是树干的中心,是由树皮一层一层包裹着的,此处的隐喻是由于simfaex(树心)的位置与sim(心)几乎位于人体中央的位置相似而形成的隐喻。
3.基于形状相似形成的隐喻。此类隐喻是基于其他事物的外观和sim(心)的外观相似而产生的。如aiqsim(爱心)。心形状从视觉上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圆锥体,只是近似圆锥体,根据形状特点,映射出aiqsim心形状的物体。
(二)基于心理相似而形成的隐喻
sim(心)属于心理相似性产生的隐喻只有一种类型,是由于认知上的相似性形成的隐喻。
1.gyangsim/cungsim(中心)。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位于中央位置的事物通常都是十分重要的,sim(心)差不多位于身体的中心位置,sim(心)本义为心脏,是作为一个物理实体而存在于人体内的,有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因此在我们心里就不自觉的把重要的事物放在中间位置,就形成了中心。
2.bak diemz sim doeg(口是心非)。因为sim(心)是在躯体内部,相对于手、脚、脖子、头、腰等这些外在的躯干,人们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用手更是无法直接触摸到它,因此我们并不能通过一个人说的话来判断说话人是否说的话与内心的想法保持一致。
3.simbwn(黑心)。根据我们的常识,sim(心)应该是血红色的,而不是黑色的。黑色是由于没有任何可见光进入视觉范围而产生的,黑色在视觉上是最深的颜色,通常可以指肮脏,见不得人的事情,因此simbwn就可以指一个人的心肠阴险狠毒。
上文我们已经把sim(心)隐喻的类型举例进行说明,由于篇幅限制,不能对每类隐喻的词或者与sim(心)相关的词语进行一一阐释,所以我们用表1把每一类隐喻所包含的sim的部分词语呈现出来。
表1:壮语sim(心)隐喻包含的词语
二、壮语sim(心)的隐喻认知路径
隐喻认知路径分析就是理解sim(心)的始源域、目标域以及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上文,我们已经对sim(心)的相似性进行讨论,接下来我们要讨论sim(心)的始源域和目标域,最后归纳sim(心)的隐喻认知路径。
(一)壮语sim(心)的始源域。
Sim(心)的始源域从大体上看都是从sim(心)出发,但从隐喻的分类来看,又各有侧重。根据上文隐喻的分类,我们可以把始源域分成四类:功能、位置、形状、心理。我们用表2呈现出来。
表2:壮语sim(心)始源域的分类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20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caengz sat/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