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池市宜州区通过推动空间互嵌、深化文化互嵌、强化经济互嵌、推进治理互嵌、强化区域合作五项工作举措,积极构建各民族共居共乐、文化共生共荣、经济协同共进、治理联动高效、区域融合发展的民族团结新格局,有力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见效。
推动空间互嵌,促进共居共乐。打造多民族融居社区,在易地搬迁安置点规划时,不按民族划分房屋区域,随机安排不同民族群众居住。配套建设“同心文化广场”“同心文化长廊”等公共空间,推动搬迁群众共享公共设施、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实现各民族在空间上深度嵌入;开展青少年跨区域结对活动,与香港、台湾省花莲县万荣乡、新疆乌鲁木齐市、湖北建始县等地开展青少年交流活动,丰富“红领巾讲解员”社会实践营、“潮起三月三”中小学民族团结主题等系列活动,拓展民族交往半径,让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化文化互嵌,筑牢精神纽带。非遗文化融入宣传,发挥“刘三姐故乡”文化优势,组织山歌能人将“党建引领”“民族团结”“普法知识”等内容融入山歌,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刘三姐歌谣文化亮相2024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歌仙归来·让非遗“活”起来》列入广西旅游行业创新发展推介案例;非遗创新活动激发活力,举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打造文化体验旅游区,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及文旅活动。依托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市民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喜爱;教育领域强化文化浸润,中小学开设刘三姐山歌、民族舞蹈、民族美食、民族体育等特色课程,结合传统节庆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体活动和特色课后服务,营造民族团结氛围,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强化经济互嵌,助力共同发展。聚焦产业升级,筑牢工业发展根基,大力推动“1+5+N”产业体系升级提效。2024年工业经济成功逆袭,由负转正、态势向好,工业总产值81.46亿元、增长4.7%;发挥特色优势,做优桑蚕全链发展,凭借“中国蚕桑之乡”“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等亮眼名片,全力推进桑蚕茧丝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宜州现有桑园面积39.6万亩,是全国最大桑蚕生产基地,构筑起“中国桑蚕看广西,广西桑蚕看宜州”的坚实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底,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县域第1;强化就业服务,激活发展内生动力,2024年以“就业暖心·桂在行动”专项服务活动为载体,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活动74场次,提供就业岗位4.5万个次,为宜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推进治理互嵌,提升协同效能。继承村民自治传统,宜州区继承合寨村村民自治传统,深化基层治理改革,以治理互嵌提升民族协同效能,排查化解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及信访件。2024年,群众信访工作获自治区通报表扬;命案防范治理成效显著,获自治区党委政法委肯定;全年刑事、治安、电诈案件分别下降49.23%、57.72%、55.80%,电信诈骗止损2000余万元,追回群众损失288万元;建立党群理事会,在全区211个行政村(社区)建立党群理事会,成员来自不同民族,主导村屯议事协商,定期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发展问题,提升群众幸福感与满意度。
强化区域合作,多方联动。宜州区依托“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的资源优势,牵头联合柳州市柳江区、来宾市忻城县共同推动跨区域民族融合发展的创新探索,推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区域联动合作,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共建精神家园,联合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举办非遗技艺展示等活动;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教育协同发展,联合开展中小学主题教育活动,培育示范学校。共建富裕家园,建立农产品流通合作机制,构建特色农业产业联盟;深化产业互补联动,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统筹民族节庆资源,打造文旅主题精品线路,建立文旅联动机制。共建和谐家园,推动三地青年创业协会合作,促进青年创新创业;成立民营经济协作联盟,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界村屯交通等设施。共建平安家园,建立交界地区“五联”机制,完善基层治理联防联控;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夯实民族团结法治基础;建立风险隐患联合研判机制,维护边界地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