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河相连的沿海沿边城市,防城港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 “六大工程”,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了精彩篇章。
强基固边,筑牢发展基石
防城港市陆地边境线101公里,海岸线538公里,拥有 5个国家一类口岸、5个边民互市贸易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门户。
2024年,该市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验货场、旅检楼进行改造提升,打造出口危险品查验场,搭建口岸智慧管理系统,形成了“东有东兴口岸、沿途互市区连接、西至峒中口岸”的沿边口岸开放新格局。“现在口岸的设施越来越完善,我们通关效率提高了不少,做生意更方便了。” 常年往返中越两国的商人李先生感慨道。
防东铁路的开通运营是防城港市构建边海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成果。这条我国首条直通中越边境的高铁,自2023年 12月27日开通以来,累计发送旅客达34.4万人次,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交通纽带。同时,“最美沿边公路” 国道 G219 防城峒中至东兴段改扩建项目有序推进,东兴至那良段已实现功能性通车,进一步完善了面向东盟陆海双通道的公铁联运交通基础网络。
在口岸配套服务设施方面,各口岸周边新建多个大型停车场,缓解了停车难题;高速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方便出入境人员和贸易从业者办理业务;一批功能齐全的物流仓储中心投入使用,提升了口岸物流吞吐能力。2024年6月25日,峒中公路口岸(含里火通道)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广西乃至全国首个以“一线卡口一站式”模式通过一类口岸验收的口岸,其“一口岸,双通道”的开放格局为边境贸易注入新活力。
民生安边,提升幸福指数
“现在每个月能领到210元的边民生活补助,生活更有保障了,我们守边护边的劲头也更足了。”防城区的边民王大爷开心地说。防城港市对全市陆地边境0-3公里范围内的行政村(社区)居民发放边民生活补助,惠及防城区、东兴市的5个乡镇、67个村(社区)、4万户约17.06万名群众。补助标准从每人每月167元提高到210元,2019年以来累计发放约21.7亿元。
在教育方面,防城港市聚焦“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目标,加大边境地区教育投入。防城区滩散小学两度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东兴市东兴中学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致力于“发展边海人文教育,培养国门特色人才”。“学校的教学条件越来越好,老师也很负责,我们能在这里安心学习。”东兴中学学生小林说。
医疗卫生保障不断加强,边境乡镇和村屯新建、扩建了一批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了数字化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防城港市中医医院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多年来定期组织医疗专家到边境地区开展诊疗活动,累计培训村医1000多人次。“以前看病要跑很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不错的治疗,专家还经常来义诊,太方便了。” 边境村屯的张大妈说道。
产业兴边,激发经济活力
防城港市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用足用好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发展政策,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建设的财税政策。东兴产业园区作为国家批准设立的 7 个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之一,享受多项税收优惠政策。2023 年,东兴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 2.97 亿元,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我们企业入驻东兴产业园区后,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园区内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2023年以来,东兴聚焦“4+3+2”产业布局,组建5支驻点招商队伍,对接洽谈企业共600家,新签约产业项目 52个。目前,东兴产业园区已入驻工业企业161家,其中规上企业38家,特色跨境产业链初步形成。
当地还注重培育特色产业品牌,打造了防城港金鲳鱼、东兴红姑娘红薯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通过品牌化运营等举措,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了边民收入。“我们种植的红姑娘红薯打出了品牌,销量越来越好,收入也提高了。”东兴市的种植户笑着说。
开放睦边,拓展合作空间
东兴口岸通过优化查验流程,实现了中越两国边民快捷通关,推行互联网全流程边境游自助办理服务,中国边民持边民证经备案后,三步即可完成通关,实现“6 秒通关”。“现在通关太方便了,节省了很多时间。”经常往返中越的旅客陈女士说。截至2024年底,东兴口岸出入境人员达858.1万人次,同比增长54.6%,居全国沿边陆路口岸首位,并获“国际卫生陆港”称号。
防城港市全面落实便利外籍人员来华措施,2024年共为外国人签发停居留证件7109人次,为1171名外籍船员办理停留证件,签发量均居全区第一。2025年2月25日,中国峒中——越南横模口岸旅检通道正式启用,促进了两国人员往来和经贸发展。此外,该市还与越南等东盟国家联合举办多场人文交流活动和体育赛事,增进了与东盟各国的合作。
在贸易结算方面,防城港市实现四个“率先”,制定了《防城港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打通多个“全国首创”“广西首创”应用场景。《构建边境地区多元化支付服务体系》改革成果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生态护边,守护绿色家园
防城港市加大对森林、海洋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在边境沿海地区开展红树林保护与修复行动。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是中国内地海湾连片面积最大的,被列入全球三大GEF红树林国际示范区。“我们每天都会巡逻,保护红树林,看着这些绿色植被长得越来越好,心里很踏实。”保护区的巡护员说。
该市还加强对矿山开采的监管,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同时,引导产业向绿色化转型,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打造了一批“五星级”农家乐和特色民宿,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来我们农庄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而且还能保护好环境,真是一举两得。” 防城区康富七彩农庄的经营者说。
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边境多个区域设置监测站点,运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实时监测生态指标,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预警,确保生态环境良好。
团结稳边,凝聚发展合力
防城港市以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和“五个共同” 文化宣传长廊为依托,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建设了东兴京族博物馆、那良镇高林村瑶族刺绣馆等教育传承基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这些博物馆和刺绣馆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民族文化,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观的市民说。
2024年12月25日,全国首个边疆双语法治宣传基地在东兴市揭牌,通过中越双语进行法治宣传,增强了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个基地的宣传很接地气,用我们能听懂的语言讲解法律知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边境居民表示。
该市还打造边境沿线党建示范带和“党政军警民强边固防”示范带,加强巡逻防控,遏制违法犯罪行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2024年,全市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4.5%,边境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防城港市以六大 “边” 工程为坚实抓手,不仅为自身铺就了一条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活力的奋进之路,更以鲜活实践勾勒出边疆振兴的可行蓝图,成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迈向共同繁荣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