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与新婚妻子王同惠深入大瑶山开展社会调查,到2025年的今天,整整九十年。这片苍翠群山见证的,不仅是一对学者夫妇以生命践行的理想,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的壮丽史诗。
生命为契 青山作证
1935年深秋,新婚燕尔的清华骄子费孝通与妻子王同惠,踏上广西金秀大瑶山土地,他们跋涉千里,深入被称为“瘴疠之地”的瑶族聚居区,致力于社会学和人类学调研。
圣堂山下的六巷村,费孝通测瑶胞体质,王同惠调研花蓝瑶社会组织,两人不断向山外发去《桂行通讯》。
悲剧发生在12月16日。费孝通误坠瑶胞狩猎的陷阱,重伤无法行动。王同惠为求救只身闯入漆黑山林,不幸坠崖溺亡,年仅24岁。
七天后,瑶胞在涧中找到她的遗体。费孝通在悲痛中立誓:“同惠,我替你看透这山河,改变这山河!”
自此,他将个人学术生命与瑶山命运紧密相连。王同惠的牺牲,成为费孝通一生追寻民族平等与团结的起点,也更早地唤醒了外界对瑶山乃至中国民族问题的深切关注。
石牌新约 团结之光
197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之际,鬓发染霜的费孝通,带着43年的思念与牵挂,重返故地。大瑶山已“换了人间”:盘山公路如带穿云,电线如琴弦跃岭;六巷乡吊脚楼里,电灯取代松明,半导体飘出的桂剧清音,惊飞了檐下旧燕。
在金秀县委简陋的办公室里,费孝通的目光久久凝驻于墙上一纸拓片——《大瑶山团结公约》。那斑驳的刻痕,无声诉说着一个改写历史的庄严时刻:
1951年8月,在中央访问团的推动下,瑶族五大支系(茶山瑶、花蓝瑶、坳瑶、盘瑶、山子瑶)头人共聚一堂,共商团结公约。茶山瑶石牌头人当众砸碎象征山林独占权的木契,高喊:“共产党来了,山主山丁皆兄弟!”他们以米酒融鸡血,共饮血酒,并通过了以石牌律形式刻立的《大瑶山团结公约》。公约明确规定:“长毛瑶放弃特权,荒地任各族开垦,谁种谁收……”
这一公约比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早9个月,被誉为中国共产党运用传统智慧解决民族问题的“金秀经验”,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重要实践依据。
“石律非冰冷碑刻,实乃焐热民心的熔炉。”费孝通轻抚拓片,指尖仿佛触到历史的脉搏,他看到了明代石牌律涅槃重生。他对时任县委书记的瑶族干部莫义明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平等需石牌奠基,更需代代夯筑!”
金秀的民族团结,如古树虬枝盘结共生,各族儿女手心相贴,五大支系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由此,费孝通洞察到更深远的规律:金秀瑶族的融合史,映射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缩影。他提出的“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如磐石矗立学术殿堂;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雏形,亦源于此间“多元一体”的鲜活观察。
七十余载同心筑梦,硕果累累:金秀瑶族自治县及有关个人先后摘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桂冠,广西区内荣誉不胜枚举。2023年,更荣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闪亮名片。
破壁通脉 走出贫困
尽管在政治上实现了平等,但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金秀仍因交通闭塞、产业单一,深陷“三靠县”(财政靠补贴、粮食靠调运、工业靠支援)的困境。
症结在于1952年“依山划县”的行政壁垒:金秀县域如一只倒扣的瓷碗,封闭于万山丛中。山内无市,瑶胞背负百斤杉木艰难翻越圣堂山,三天往返一趟,换回来的盐巴装不满半个竹篓。坐拥浩瀚林海,却因商贾、税源皆在山外,守着金山受穷。
1981年深秋,费孝通三上瑶山,最挂念的是瑶胞生计。“区域划分岂是牢笼!”晒谷场余温未散,费孝通躬身坐在小板凳上,与盘瑶、山子瑶的冯春香、赵德朝、黄金旺、李文柱,茶山瑶、坳瑶、花蓝瑶的陶胜和、苏道放、刘绍良、莫建华、赵乾兴、赵现荣、覃庆光等各支系老人和干部促膝而谈。看着这位从北京来的学者毫无架子、和蔼可亲,众人纷纷敞开了心扉。老汉苏道放更是抖开空瘪粮袋,语气铿锵:“费教授,政府供粮是活命恩,可咱瑶山汉子有手有脚,岂能世世代代当‘伸手牌’!”
费孝通连夜撰写报告,向党中央建议调整金秀行政区划,打破“碗底之县”的封闭局面。
1984年7月,国务院批准将山外的桐木公社、头排区划入金秀。当第一辆满载东北大米的卡车驶入瑶寨,老支书盘金旺抓起一把新米,热泪纵横:“血脉通了!”
山门洞开,春光浩荡。
科技入山 绿里生金
山门既开,如何发展?1982年,费孝通四上瑶山时提出:“向大山强索口粮,终将饿瘦青山”,必须“林粮相济、科技兴农”。
金秀的转折点,源自一株小小的灵香草。
当时金秀二队的灵香草,正遭“斑枯病”肆虐。村民盘妹英蹲在田埂,愁看承包地里叶片卷曲发黑如遭火燎。“香港老板十块一斤收鲜草啊!”她摩挲着头上沉甸甸的银板(去年卖灵香草所得),心如刀绞,“这‘瘟神’一来,整片地像点了蜡烛,呼啦啦全完了!”
转机,藏在广西农学院何有乾教授的显微镜下。这位深度近视的汉子扎进灵香草地,循着霉斑踪迹,终在镜中擒获元凶。当痊愈的首茬灵香草装车启程,盘妹英将卖得的“大团结”钞票铺了满床,脸上的笑纹像晒透了的灵香草花,笑着笑着,滚下热泪。
费孝通盛赞:“何教授吹灭了灵香草的‘点蜡烛’病,却点燃了科学热的火种……”。
科学之灯,照亮了瑶山的致富路。
罗香乡丈二屯推广种植八角,2000年,全屯22户迅速致富,最高一户年收入达40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产业吸引了山外壮族、汉族姑娘前来务工、通婚。2000年至2003年,屯里接连办了18场喜酒,“八角媳妇”成了民族团结的新纽带。
数十载深耕厚植,终得青山不负。费孝通当年“全力发展林副业”的疾呼已成现实:金秀森林覆盖率高达82.6%,荣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桂冠,是珠江清流的忠诚卫士,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广西的生动实践标杆。“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最美县域”“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美誉纷至沓来,国家森林乡村、自治区生态乡村星罗棋布,每一块奖牌,都是山水写就的绿色诗行。
古律新章 文脉永续
物质富裕了,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如何传承?费孝通提醒:文化是发展的根脉。
灵香草价高引盗。六拉大队(以灵香草致富)田埂上,瑶族妇女面对被洗劫一空的灵香草地,失声痛哭:“半年心血,没了啊!”
困境中,瑶胞从“石牌大过天”的古训汲取智慧。百年古榕下,六拉群众齐聚。石牌头人后代赵明兴擎起祖传刻刀,面对激愤乡邻朗声道:“老石牌镇得住动荡岁月,新规矩岂管不了当下?”众人以米酒研开朱砂,循石牌古制,共立“乡规民约”二十条,严禁“五大犯”(盗窃灵香草列其首),轻则罚酒谢罪,重则扭送法办。
传统非枷锁,实乃创新之根。当古老的石牌律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契,深植民族记忆的智慧,便绽放出时代新枝。
公约碑立,成效卓著。费孝通闻讯,竖起大拇指:“好!石牌律从管山林到护市场,老根上抽出法治新枝,值得推广!”
这份融合古今智慧的乡约,助力金秀三获“广西平安先进县”和“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石牌律+法治”模式入选全国法治建设典型案例。《瑶族石牌习俗》《黄泥鼓舞》荣列国家级非遗,六巷乡获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之力,如甘泉滋养着这片土地。
南岭共脉 奔向未来
1988年12月,78岁的费孝通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踏上金秀土地。他走遍湘粤桂三省区的瑶族聚居地,在湖南江华的一场婚礼上,看到新娘的嫁妆竟是三捆夏橙苗。
新娘父亲说:“去年种橙,全村人均收入从70元跳到1000元。带去婆家,就是一座‘金山’!”
费孝通感慨:“民族团结不仅要像石榴籽紧抱,更要似藤蔓连根通,山海同脉!”
由此,他提出石破天惊之策——建立“南岭瑶族经济协作区”。湘粤桂六县山水相连,瑶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产业互补,何不拆掉无形的省际藩篱?在跨地区经济协作战略的引领下,湘粤桂六县携手合作、互学互鉴、互通有无,新产业链在友好交流中萌芽,跨区域团结协作促进了民族地区共同发展。瑶歌新韵响彻群山:“共条岭哎共条藤,共个日头共片云;六县瑶家齐牵手咧,南岭处处淌金银!”
时代更迭中,金秀迎来了崭新的晨曦。金秀以开放之姿拥抱大湾区向海图强,与广州、深圳、佛山等市文旅交融激荡新篇;与茂名茂南、电白结下“山海之约”:人才如候鸟往返,产业似藤蔓交织,山货乘冷链南下,瑶乡儿女练粤语直播,茂名游客携云雾茶归。这场粤桂两地的“双向奔赴”,已在岁月中酿出区域共荣的醇香。
与此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倾情实施教育、人才、科技、产业、爱心“五大帮扶工程”,东北“老铁”十年如一日,将3000公里的深情厚谊,化作瑶山崛起的澎湃动能。
九秩回响 同心筑梦
九十载时光流转,费孝通五上瑶山的足迹,已深深烙进大瑶山的年轮里。
当年王同惠牺牲的“鸡冲”深渊,早已清泉淙淙,滋养着绵延的森林与共同的信念。
盘妹英的孙女赵琳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创办“云上香草”合作社,年销售额超500万元。她的抖音直播间里,挂着费孝通当年蹲地查看灵香草的照片。
她说:“爷爷辈为平等流血,父辈为温饱流汗,我们这代,要让世界感受到瑶山的心跳!”
如今,金秀“世界瑶都 康养金秀”的风帆高扬。瑶医药薪火炽盛,“双千亿”重大产业项目驱动道地瑶药数智产业园落地,28家加工企业织就完整产业链。2025年20亿元产值目标正加速实现,“瑶医药之都”招牌熠熠生辉。特色农业与林下经济高效转化,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121.51万亩,涵盖草珊瑚、七叶一枝花、黄花倒水莲、走马胎、鸡血藤等30多个品种,2024年中草药产值16.85亿元。圣堂山、大瑶山盘王界等生态瑰宝,与瑶医药康养中心、文旅展馆相融共生,生态诗意与产业活力在全域流淌。
九秩瑶山,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小康,从隔阂走向团结,见证着一个民族地区发展的奇迹,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成功实践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