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岜莱评谭
3上一版  下一版4
 
向着更辽阔的世界
陈爱中诗歌的文化抒情与未来方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5年9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着更辽阔的世界
——第二届“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作品印象
□ 李富庭(瑶族)
▲《文艺报》《广西民族报》推出第二届“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作品专版。
 

当文学与青年相遇,总能激发出别样的火花。2025年5月,由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广西作家协会、广东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活动成功举办。来自东盟9国的25名青年作家和中国的21位青年作家,以文学之名相约,如飞鸟一般跨越山海,相聚于岭南大地。他们将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转化成诗歌、散文、访谈文章。《文艺报》《广西民族报》以专版或专栏的形式刊发了这些作品,为这场跨地域、跨文化的文学之旅留下了珍贵的注脚。

古代文人在社会交往中为表达情志,经常互赠诗歌,形成了“唱和诗”的传统。越南作家阮仲胜的诗歌《赠文友》内容虽不多,但字里行间都展现了渴望交流的热切心情,“我希望跟你一起/到南方以南,去更远的南方”。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林建杰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作家团第一站到访的正好是他任教的大学,“该到了,都该到了//掐一掐手表,这个时间作家们该到了”(《赠“钦”友》),他正焦急等待着远方朋友们的到来。参加此次活动的诗人、作家们来自不同国家,虽然有随行翻译,但因为不是直接交流,总还是隔着一层“屏障”。直到钦州那场作品分享会的举办,才打破了这道“屏障”。伴随着音乐声,作家们站到舞台上,朗诵个人原创作品或自己喜欢的作品,此时无论你使用什么语言,在场者都能从你的表情、动作和声音中,捕捉到情感的共鸣。越南诗人曾原健记录下了这个独特的诗歌之夜,“诗声悄悄攀上了老墙/一句句穿透耳膜与心岸/语言不再设防/诗如泉、如光、如一颗果实落入掌心”(《诗夜澎湃》)。这场朗诵会无疑是此次文学之旅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其他作家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有提及,而描写最为翔实的是林建杰的散文《钦州有“情”》。这些诗文相互映照,构成了多重互文关系。

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历史十分悠久。作家们走进坭兴陶体验馆,亲身体验坭兴陶制作工艺,菲律宾诗人蔡友铭(笔名剑客)觉得坭兴陶像是一种“时间的容器”,承载着千年的故事,“它不是古董/而是有血有肉的器皿/盛着南方的雨,和不老的传说”(《时间的容器》)。新加坡诗人周德成、林艺君通晓汉语,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坭兴陶于他们而言,不仅是工艺品,还是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他们试图将众多信息碎片整合起来,找到一条通往久远历史的路径,“许多透明的名字用来铸造坭兴陶的工艺/历史光滑被铺平”(林艺君《钦州记》);在周德成的眼中,坭兴陶的本质就是“泥土”,作为一名华人作家,他很自然地将泥土与乡土关联起来,于是写下了“似唯有土、故国与母亲/无需翻译”(周德成《考古层翻译报告》)。作家吴俣阳则钟情于钦州老街的“慢时光”,感受老街世界的“柔暖”与“娴静”。诗人郑小琼从广东到广西参加活动,而后又“重返”广东,入眼的皆是“熟识的地方”,记忆之闸因此打开,往事不断袭来。但无论是喜是悲,在被说出的那一刻似乎已经释然,“我们还在谈论工厂、离婚的工友以及/流水,白云山已经退成远方”(《怡乐之物》)。马来西亚诗人王修捷书写了众人夜游珠江的情景,“群星坠落在珠江的那个夜晚/船上是一群跳着圆舞的老男孩/与一颗炽热的心”(《船上的圆舞曲》),热闹、张扬、充满活力,这正是青春的样子。关于当时的热烈氛围,王晋恒的文章亦有补充,泰国诗人星纳瓦·当素泰奇拉着他一起用粤语和泰语合唱《上海滩》,“我们享受着这种平行时空交叠的梦幻感”,一首老歌在此刻成为了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证。

当这些行走的篇章变成铅字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并不意味着交流结束,而恰恰是开始,因为它们打开了更辽阔的世界。作家们也试图从“对共同经历的记录”层面抽离出来,探讨此次交流活动的深层意义。这场跨地域、跨文化的文学交流与碰撞中,除了收获友谊、重遇青春,如何“确证自身的存在”,如何“看见他者”似乎也是避不开的问题。一周之内辗转多地,让王修捷产生了一种恍惚感,甚至不由得想起了“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但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我是谁?我个人并不重要,我从马来西亚来,要到更大的世界华文文学圈里历练。”(《所有的抵达终将成为另一个起点》)很多时候,所谓的意义或价值,也许不会在事件发生时马上显现,而是在未来逐步发酵、缓慢生成的。作家王晋恒在马来西亚回忆此次中国之行时发现,“有些行旅中的情绪是会滞后发生效应的”(《交换一块彩砖》),这些情绪、经历在时间的沉淀中将成为个体记忆的一部分。作家蔡友铭在散文中以行走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从广西到广东,再到踏上返程班机的那一刻,几乎是以“全景录像”的方式记录着旅途的过程,生怕遗漏哪一个重要的瞬间。“我的行李箱里,除了纪念品,更多的是等待发酵的记忆与灵感”,他将这些记忆视为未来创作的养料,也难怪他能够如此耐心记录。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缘相亲,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此次“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作品中,除了作家的文章,还有《文艺报》刊发的对柬埔寨作家协会主席布隆布拉尼、缅甸作家协会主席吴翁貌的两篇专访,让读者得以从整体上了解柬埔寨、缅甸乃至东盟的文学发展情况。谈及“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活动的意义,布隆布拉尼认为,“这不仅是一场知识与文化的交流,更是一座连接中国与东盟文化的桥梁”,东盟青年通过这个平台得以“向世界展现他们的身份和作品”。吴翁貌则表示,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接触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也看到了中国文学的多样面貌”。与东盟作家的交流,同样给中国作家带来了新的启发,他们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和自身的创作,并且在眺望远方中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视野”(小昌)。交流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参加此次活动的诗人、作家、翻译家,都是东盟各国正在成长的新力量,他们与中国作家结下的文学情谊,在未来或将成为促进中国与东盟文学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我们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东盟作家的优秀作品,也希望中国文学能够乘风远航,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舞台。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