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每三勺糖,就有两勺来自广西。”
这片红土地,用甜蜜滋养着中国——
全国最大糖料种植基地:1135万亩蔗田铺展南疆;
最强产糖引擎:646.5万吨年产量扛起全国2/3份额;
最完整制糖产业链:从育种到种蔗,从制糖到蔗糖精深加工,再到副产品利用,各环节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强调,广西是我国蔗糖主产区,要把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为保障国家糖业安全、促进蔗农增收致富发挥更大作用。
广西各级党委、政府牢记嘱托,启动实施并大力推进糖料蔗生产提质降本增效、糖业科技创新、制糖企业改造升级三年行动,让甘蔗拔节生长,让甜蜜事业更甜。
从古老营生到机械革命
广西种蔗的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种蔗制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汉代时,包括广西在内的岭南地区就有甘蔗,且繁盛成林,当地人以甘蔗为原料制作石蜜,即蔗糖。历经千年发展,蔗糖产业已成为广西特色优势产业。
2025年7月召开的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系列最新数据。数据显示,广西糖料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已连续34个榨季位居全国第一。2024/25年榨季,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1135万亩、食糖产量646.5万吨,较上年均有所增长。
质和量的提升,得益于种蔗科技含量的提高。
8月,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万亩优质“双高”(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里,甘蔗长势良好。万亩蔗田里,有1200多亩由余才库创办的福库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不仅自己种,他还为周边5000多亩甘蔗地提供农机服务。记者见到余才库时,他正开着收割机帮乡亲收早稻:“现在种蔗靠机器,不用天天盯着,这叫‘闲里偷忙’。”
这份“从容”源于全程机械化作业的高效。他的合作社里,无人机、收割机、剥叶机等各种机械一应俱全,耕、种、管、收、运等环节均实现机械化。这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能降低成本。比如给1200多亩甘蔗除虫,10年前10人6天的活,现在用无人机,1个人两三天就能搞定。“像砍收装车这个环节,用机械比用人工成本每吨少100元左右。”余才库说。
种蔗10年,他见证了广西糖料蔗生产的“机械革命”:全区糖料蔗联合收获机拥有量从2013/14年榨季的不足20台增至近3000台,建成3个全国主要农作物(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72%,规模化种植的“底气”越来越足。
种子芯片 智慧糖厂
近几年广西气候干旱,造成甘蔗不同程度减产,但余才库家的甘蔗平均亩产仍保持在7吨左右,“除了科技抗旱,优质种苗是关键。”
种子是糖业的芯片。近年来,广西大力抓甘蔗品种研发、育种体系建设和良种推广,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完成登记甘蔗品种中,广西自育品种占43%。2024/25年榨季,全区糖料蔗良种覆盖率接近99%,其中广西自育品种覆盖率达92%以上。
位于崇左市江州区的广西甘蔗脱毒种苗研发中心2024年11月建成投产,采用现代化培养基生产线,具有年产5000万株甘蔗脱毒组培苗能力,是目前我国甘蔗组培苗生产规模最大的甘蔗脱毒种苗扩繁中心。“这些通过组织培育的原种苗不携带病毒,能减少30%的病毒害产生机率,提高20%的产量。”该中心总经理刘国珑说。
2019年起,广西积极推进糖业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订单农业,改“政府划区定价”为“企业农户签合同”。制糖企业签合同时会引导选种良种:每吨良种蔗收购价540元,比普通品种多30元;新植糖料蔗用脱毒种苗,每亩还有600元补贴。
甘蔗“质优”,糖厂也在“智变”。2021 年以来,广西支持糖企设备更新及智改数转,自动煮糖设备、自动分蜜机等得到大范围应用。广西来宾东糖凤凰有限公司是成功转型智慧工厂的企业之一:2024年投入1.2亿元升级改造,引进连续自动煮糖连续助晶系统,建设数智化集控中心。
“2024/25年榨季,每吨糖生产成本降低约600元,全厂经济效益提高7000万元以上。”该公司党委书记罗斌指着集控中心的屏幕,描述开榨新场景:货车无人值守过磅、卸料,甘蔗经压榨、过滤,而后自动煮糖结晶、分蜜干燥,最后自动装包、码垛、入库——全程几乎不见工人,数据在屏幕上实时跳动。
一根甘蔗的N种可能
白糖、红糖、冰糖……除了榨糖,甘蔗还能做什么?在广西,答案有几十个:餐具、酵母、蘑菇等等,甚至超级活性炭的背后都能找到甘蔗的影子。
蔗渣是甘蔗制糖后剩余的纤维残渣,过去主要作为燃料,如今能“变”出更多产品。
位于来宾市工业园区的广西绿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用蔗渣生产可降解环保餐具。该公司一期项目于2024年4月正式投产,当年实现产值3200万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环保餐具10万吨,年产值约21亿元。
如今,随着广西绿联生物等多家大型企业相继落户投产,来宾市成为全国最大的蔗渣环保餐具生产与出口基地。
蔗渣还能用来制造超级活性炭和氢。在位于崇左凭祥市的中南大学(崇左)新质生产力产业基地,蔗渣制备超级电容器碳基新材料项目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蔗渣经化学处理后变成一堆黑色粉末,这就是可应用于新能源储能的高端材料——超级活性炭。目前,中试产品已向多家下游企业送样,产业化前景可期。
该基地制氢车间内,生物质绿电制绿氢系统正安静运转。该系统以蔗渣等为原料制备氢气,相比传统电解水制氢工艺,能耗降低50%。
此外,蔗渣还能“种”出食用菌。广西华绿生物食用菌产业园是崇左市江州区重点引进的蔗糖循环产业项目,项目一期于2023年6月建成投产,年产金针菇、白玉菇等食用菌10万吨以上,产值10亿元,二期将于2025年年底建成投产。
蔗渣的“变身”,是广西把每根甘蔗“吃干榨尽”的缩影。目前,广西已建成全国最完整的制糖产业链,蔗渣、糖蜜、滤泥利用率达100%。
近年来,朗姆酒、液体糖等20多个创新产品先后推出。2023年,中粮崇左糖业有限公司攻克“卡脖子”难题,研发出打破欧美垄断的注射级药用蔗糖,并进行试产。2025年,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甘蔗植物水实现商业化量产,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稳边疆、促团结的甜蜜事业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在这里,甘蔗是作物,更是纽带——蔗糖产业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意义重大。
广西蔗区主要分布在崇左、来宾、南宁、柳州等地,其中与越南接壤的崇左甘蔗种植最为集中: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以上,糖料蔗和食糖总产量约占广西的1/3、全国的1/5,连续22个榨季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涉糖人口逾百万。
广西龙州县、大新县已与越南高平省有关地区签署合作种植甘蔗框架协议、原料蔗合作谅解备忘录;多家制糖企业在越南发展原料基地约3.6万亩;2024/25年榨季,广西进口越南糖料蔗数量同比将近翻了一番——甘蔗成了跨境合作的“使者”。
让各族群众吃好甘蔗这碗饭,才能端牢“糖罐子”,守好边疆千里沃土。为此,2023年,广西启动实施糖料蔗收购“首付价+糖价”联动机制,通过该机制提高蔗农收入。2023/24年榨季糖料蔗收购首付价提升20元/吨,并根据糖价兑付联动收益17.3元/吨。该榨季全区蔗农种蔗总收入286亿元,创近5个榨季新高。
近年来,良种良法补助、农机补贴、种植保险……一系列惠农政策落地,“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得到推广,制糖企业也加大扶持力度。与9100户蔗农签订合同的崇左市湘桂糖业有限公司,每年拿出1500多万元帮蔗农改扩种、建水利,还为大基地预付蔗种款、肥料款,减轻了蔗农前期投入压力。
政策暖、科技帮,农户种蔗的劲头更足了。余才库说:“老一辈种蔗是靠天吃饭,我们现在要依靠科技,把产业做大做强。”
总书记的嘱托犹在耳畔,八桂大地正用行动作答:让乡亲们的生活像甘蔗一样节节高、日日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