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不仅是维系生命的物质基础,更是镌刻民族记忆、凝聚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粮食文化,既承载着“民以食为天”的生存智慧,也蕴含着“和合共生”的民族交往理念。近年来,广西以粮食文化为纽带,深入挖掘其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认同的时代价值,探索出一条“以粮为媒、文化聚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农节共庆:粮食文化构筑民族团结“同心圆”
兴安县崔家乡开秧节: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共生。2023年5月,“灵渠有稻·崔家有约”兴安县崔家乡首届农耕文化开秧节成功举办,吸引了近千名各族群众参与。这一延续千年的农事庆典,不仅承载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耕智慧,更在新时代被赋予促进民族团结的新内涵。活动现场,插秧比赛、稻田摸鱼、拔河竞技等传统项目让各族群众在协作中增进情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传统牛耕展示与无人机飞防演示同台呈现,形成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的跨时空对话。兴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开秧节不仅是农事活动的开端,更是各民族共同参与、共享丰收的文化盛会。”
富川瑶乡开镰节:非遗传承与产业振兴的双向赋能。2025年8月8日,富川瑶族自治县举办梯田开镰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开镰祝词与现代化收割场景交相辉映。京东集团与当地企业签订包销协议,推动“富川米”走向全国市场,形成“非遗+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开镰祝词不仅是祈福仪式,更是瑶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道胜介绍。通过节庆活动,富川瑶乡不仅提升了稻米品牌价值,还促进了瑶族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使粮食经济成为连接各民族的重要纽带。
产业共富:粮食经济搭建民族团结“连心桥”
甘蔗经济: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黄安村的6000亩连片蔗海,是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过的“甜蜜事业”示范区。近年来,当地通过合作社统一经营,推广脱毒种苗、智能滴灌等技术,使甘蔗亩产翻番,各族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黄安村探索出“一根甘蔗七十二变”的循环经济模式:蔗渣制成环保餐具,糖蜜转化为酵母原料,蔗叶加工成饲料。产业链的延伸为壮、汉、瑶等民族群众提供了分拣、设备操作、滴灌维护等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
节庆经济:民族文化与农业品牌的互促共进。每年“三月三”,黄安村举办“‘蔗’里最甜”民俗活动,壮族扁担舞、瑶族铜鼓舞、汉族采茶戏等同台展演,各族群众共同参与蔗叶编织、糖画制作等互动体验。这种“农业+文化+旅游”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让传统节庆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黄安村的甘蔗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更是民族团结的桥梁。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甘蔗产业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了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而民俗活动的举办,则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情感认同,让大家在共享“甜蜜事业”成果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民族团结的信念。
研学共育:粮食文化滋养民族团结“认同根”
龙脊梯田:稻作文化的传承与体验。龙脊梯田作为“世界梯田原乡”,入选了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其稻作文化研学项目已成为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在龙脊梯田的研学基地里,少年们可以抚摸着沉甸甸的稻穗,亲身体验古老的稻作农事。他们赤脚踩进水田,在瑶族阿婆的指导下插下秧苗,感受着“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同时,通过参观梯田、了解梯田的开垦历史和农耕智慧,青少年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力量。2025 年暑期,龙胜各族自治县创新打造的“科技+教育+旅游+民族文化”四位一体研学模式更是大放异彩。在龙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学中心,游客可以通过稻作文化研学项目,了解当地劳动人民如何利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垦出这片壮观的梯田。这种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研学模式,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学习体验,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的机会。
其他研学基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除了龙脊梯田,广西还有许多其他与粮食文化相关的研学基地。例如,武鸣区的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孩子们可以用植物染料将糯米染成红、黄、紫、黑、白五色,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理解“五色象征五行调和” 的壮民族哲学。横州市的“粽艺传承”大赛现场,各族妇女展示着精湛的粽艺,这项被列入广西非遗的技艺,已成为连接壮、汉、瑶等民族的味觉纽带。这些研学基地和活动,通过让青少年亲身参与和体验,将粮食文化和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心中种下了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种子。随着这些种子的不断成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将在他们身上得到更加牢固地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