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乡村振兴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山旮旯”到“网红地”:一个民族乡的蜕变之路
天等:星油藤加工厂收购忙
天峨:跑山猪“拱”出致富路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5年9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山旮旯”到“网红地”:一个民族乡的蜕变之路

▲游客在有树民宿玩水。
 

猫儿山脚下,竹林溪水之间,一栋栋风格各异的民宿点缀于青山绿水之中。刚刚过去的暑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让这个深藏于桂北山区的民族乡焕发出勃勃生机。

“7、8月客房几乎天天满房,有时提前半个月都未必能订上。”近日,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某高端民宿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尽管房价从每晚数百元至千余元不等,游客预订依旧火爆,周末更是“一房难求”。

近年来,兴安县统筹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以下简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多项资金,支持华江瑶族乡依托独特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使华江从昔日的“山旮旯”一跃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红度假地”。

山路变通途 “窝囊漂”火出圈

华江瑶族乡位于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南麓,总人口1.82万人,汉、瑶、壮、苗等多民族在此和谐共居。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后曾途径此地。作为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猫儿山清澈如玉的泉水自山间奔流而下,穿行于华江各个村寨,每年夏季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戏水游玩。

今年暑期,游客数量尤为可观。猫儿山景区推出的“躺平式漂流”——“窝囊漂”人气高涨,接待游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0%。在猫儿山景区、老山界龙潭江景区的带动下,华江瑶族乡全乡游客接待量和营业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

这一变化得益于基础设施的显著提升。近年来,为破解交通等发展瓶颈,兴安县委、县政府统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多渠道投入,大力推进道路、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元旦,投资3亿元、长8.1公里的华江瑶族乡旅游公路(一期)正式通车,极大提升了游客出行的便捷度。

“以前客人下高速后还要开一个多小时山路,现在20多分钟就能到,路也更宽更平了。”位于高寨村、紧邻猫儿山景区的“潺与蝉”民宿主理人蒋涛说。他经营的民宿有9间客房,暑期入住率达100%,客源覆盖北京、上海、广东、湖南及区内多个城市。“猫儿山的索道今年也开始建了,以后游客会更多。”蒋涛充满期待。

目前,华江瑶族乡旅游公路二期已纳入政府规划,通信等设施持续完善。基础设施的提升与旅游业态的丰富,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华江。

民宿贷助力 精品民宿“遍地开花”

几年前,华江的住宿业态以农家乐为主,设施简单,收入有限。如今,各类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高端民宿异军突起。

“有树”是华江首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中高端民宿,主理人廖杨新亲历了华江民宿业的发展。大学毕业后他返乡与父母共同经营农家乐,发现原有模式主要提供餐饮服务,“根本留不住人”,于是赴浙江莫干山考察学习,于2020年底在华江同仁村建成“有树”民宿。疫情期间,许多年轻人转向乡村山野度假,带火民宿生意,他抓住机遇,积累了“第一桶金”。

2023年,廖杨新扩建新楼,增设泡汤泉、瑶浴等服务。“5年间我们的房价从试营业时的400—800元涨到800—1600元,还是源源不断有客人来,因为我们也在不断优化设施和服务。”他表示,华江四季皆宜旅游,夏季可以玩水,冬季可以挖笋摘果、泡汤泉,丰富的体验让游客觉得“物有所值”。

“有树”的成功带动了更多投资者加入。此前从事竹木加工业的杨军、涂小燕夫妇到江苏的民宿学校学习后,在竹林寨建起“溪溪相遇”民宿。“溪溪相遇”拥有12间客房,房价均在千元以上,今年“五一”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暑期入住率超95%。

当地政府通过宅基地改革试点等举措大力支持村民开办民宿,金融机构也推出创新产品助力民宿业发展,如广西兴安农村合作银行2023年10月推出的“民宿贷”,为酒店、民宿及旅游项目经营者提供最高500万元的贷款。2023年,返乡创业的村民唐爱明无需抵押就获得近100万元的贷款,从提交申请到放款仅用一周时间。今年6月,他经营的“醉枫民宿”开业即迎来火热的暑期市场。

记者从广西兴安农村合作银行华江支行了解到,截至今年8月25日,该行已向100户民宿及餐饮业主提供贷款,贷款余额3000万元。

据了解,目前华江有民宿和农家乐100余家,其中中高端民宿30多家,涵盖中式美学、现代简约、亲子度假等多元风格,满足不同游客需求。许多民宿依山傍水而建,与自然相融,或可直享“果冻水”,或推窗可见茫茫竹海,或主打茶文化体验,亦或以竹林鸡、瘦身鱼等地道美食留住游客。

优美的环境与特色民宿赢得游客纷纷点赞。“我虽然是桂林人,但来到这里还是觉得非常惊艳,投入静谧的自然,身心都得到了放松。”00后游客蒲鹏名说。来自广东深圳的曾亚琳和朋友一同出行,3家人连住两日,“玩了‘窝囊漂’,躺在‘果冻水’里,满眼的绿水青山,真是太舒服了!这里的民宿挺有特色,有点江浙那边民宿的小调性。”

守得青山在 念好生态致富经

华江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是广西以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和美村寨建设的成果之一。

据了解,自治区民宗委等部门每年将30%以上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于民族村寨建设。2021年以来,共遴选四批59个村寨作为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华江瑶族乡潘家寨、垌子坪寨、凤凰寨位列其中,每寨获300万—500万元资金支持。截至目前,自治区民宗委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17亿元,带动其他财政及社会资金超100亿元,通过旅游促进就业增收、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往华江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如今不少村民在景区或民宿就业,担任客房服务、厨师、后勤等职,还有村民通过供应农产品、手工艺品实现增收。

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当地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吃上“旅游饭”的村民,也更加珍视华江的核心竞争力——优良生态环境。

“我们将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和游客共同守护生态。”华江瑶族乡乡长李萍介绍,当地定期组织巡河、巡山、垃圾清理及环保宣传,部分村寨还细化保洁分工、垃圾处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规定。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兴安县六垌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峰体会尤深。她自幼习茶,2016年返乡创业,重振制茶这门老手艺。2022—2025年,其制作的六垌茶先后荣获成都·中国工夫红茶斗茶大赛、第十三届国际鼎承茶王赛金奖,获评“2023年度广西十大名茶”“广西十大古树红茶优秀品牌”。

每年采茶季,她开办的“茶也客栈”吸引众多茶文化爱好者前来体验制茶技艺、品茶论茶。在其带动下,当地茶农户均年增收5000元至3万元。

六垌茶是华江特有野生茶树品种,生长于猫儿山及周边区域海拔300米—1200米的竹林间,无农药化肥,茶香纯正、汤色明亮、耐泡度高。“茶叶品质与生态息息相关,要保护好六垌茶这个品牌,就必须守护好这片山水。”陈峰说。

从偏远山区到旅游热土,华江瑶族乡通过创新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出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一建设和美村寨的创新实践,成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过程中的一个生动注脚。

(本报作者 韦颖琛 杨兰桂/文、图)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