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至27日,防城港市民宗委和市文联组织了一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边关行文艺采风创作活动。20余位作家、摄影家和媒体记者组成采风团,深入东兴市和防城区多个村镇,用镜头聚焦边关热土,用心感受民族文化,用笔记录民族团结进步、百姓共同富裕的幸福图景。
京族非遗,舌尖上的民族记忆
走进京族聚居的东兴市江平镇山心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特的咸鲜味。这里素有“鱼露之乡”的美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尚文正在自家的鱼露制作工坊里忙碌,他手捧发酵中的鱼虾,向采风团详细介绍了鱼露的制作技艺。京族鱼露,即鱼酱油,京语称之为“鲶汁”,以各种小杂鱼为原料,经腌渍、发酵、过滤、晒炼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味道咸鲜浓郁。2008年,京族鱼露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不仅成为京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更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江平街上,另一位京族手艺人正向采风团展示京族风吹饼的制作过程。她将米浆舀在圆锅上轻巧一转,瞬间形成薄如蝉翼的饼坯,再用长竹条小心翼翼地把饼坯移到架子上,不一会架子便铺满了。“薄如纸,轻如风,所以叫‘风吹饼’。制作一块风吹饼要经历蒸、托晒、烤等九道工序。”手艺人笑着说道。作为京族最具代表性的风味小吃之一,风吹饼食香脆爽口,风味独特。2016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评为“广西最受欢迎的旅游休闲食品之一”。
这些承载着京族百年智慧的美食技艺,与防城港市其他地方的饮食文化交相辉映。位于中越界河北仑河东岸的防城区那良古镇,素有“英雄故里、边陲重镇”之称。这里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是那良米粉。采用传统手工制作的粉皮,经过炒、煮、凉拌等多种烹饪方式,呈现出独特风味,其中猪头肉粉和炒粉更是广受食客喜爱。“我们坚持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粉皮,虽然费时费力,但能保留最地道的口感。”那良镇一位老师傅一边展示手艺一边说。手工制作的粉皮具有机器无法复制的独特魅力——油多而不腻、柔韧易化、湿而润滑,入口的每一筷都饱含着匠人的用心与温度。一碗地道的手工粉,不仅是一道地方美食,更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生计与情感。在那良镇,许多粉店都是世代相传,全家人一起经营。他们凌晨4时便开始准备,用心炖汤、精心选料,将一份份热气腾腾的米粉送到食客手中,也传递着那良人朴实温暖的生活态度。
“三长调解”化纠纷,京岛鹭舞入画来
在东兴市江平镇巫头村,一个特殊的调解机构引起了采风团的浓厚兴趣。哈亭不仅是京族的传统建筑,更成为了融合法治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调解平台。村干部介绍,这里形成了“族长、村长、家长”共同参与的“三长调解”模式,自2021年以来已成功化解129件涉及京族群众的纠纷。“我们尊重京族传统,也坚持依法办事。”调解员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双方在哈亭里坐下来,喝杯茶,聊聊祖先的智慧,矛盾就化解了大半。”
来到万鹤山,正值中午,隐约看到白鹭翻飞起落,采风团的到访并未惊扰它们。只见数百只白鹭在树丛中追逐嬉戏,摄影师们手中的相机“咔嚓咔嚓”记录下碧海蓝天下白鹭飞舞的镜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铺展开来。
边境线上,一面国旗与三代人的守护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京族三岛,73岁的京族老人骆文芳如往常一样,仔细抚平五星红旗上的褶皱,缓缓升起旗帜。这个动作,他已经重复了40多个春秋。“看到国旗在自家院子里飘扬,心里就特别踏实。”老人望着迎风招展的国旗,眼角漾开笑纹。在他的感召下,公式尾村的村民们纷纷在自家门前升起国旗,鲜艳的红色成为京岛上最动人的风景。“国旗送到您手上,您替我们升起和坚守!”采风团将两面崭新的国旗送到骆文芳手中时,老人的手微微颤抖。
不远处的海岸线上,公式尾国防民兵哨所哨长刘华强正带着队员进行日常巡逻。这位2025年被评为“最美拥军人物”的哨长,已经在这里守护了13个年头。令人感动的是,他的妻子如今担任哨员,而女儿也在办理相关手续,即将加入守边队伍。“能守护祖国的边疆,是我们全家的荣耀。”刘华强望着蔚蓝的海面说道。阳光下,他胸前的奖章熠熠生辉,正如他眼中坚定的光芒。
在这片美丽的京族三岛上,从耄耋老人到青年一代,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国旗在千家万户门前飘扬,守边人在海岸线上日夜巡逻,共同绘就了一幅饱含家国情怀的壮美画卷。
产业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采风团走进那良镇定聪农产品加工基地,陈皮特有的香气扑面而来。公司采取“政府+企业+基地+农户”模式,2024年收购鲜果500多吨,生产陈皮超过25吨,产值超过200万元,带动100多名群众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以前我们种的水果卖不出好价钱,现在有了加工基地,收入稳定多了。”正在车间分拣柑橘的一位瑶族大姐笑着说。
向海而兴,科技赋能“蓝色经济”取得新突破。在东兴市公式尾村,采风团见证了海水养殖的现代化奇迹。东兴市海洋渔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全循环水高密度工厂化+中医养殖”技术,在巨型圆池中养殖高品质对虾和石斑鱼。水质24小时自动净化,饲料添加中药材,全程零污染、零抗生素。这一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靠天吃饭”的局限,将每亩年产值从传统模式的约4万元大幅提升至50万元,实现了“盐碱地变蓝仓”的产业革命,为沿海民众开辟了共富新路径。
文化传承,非遗焕发新生机
在那丽村,悠扬的天琴声吸引采风团来到民族文化广场。壮族艺人正在表演传统天琴歌舞,独特的音色和韵律让人沉醉。旁边空地上,几位老人正在抽打砧板陀螺。这项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至今仍是当地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砧板陀螺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很高技巧。”一位壮族老人一边演示一边说,“我们要把这个传统教给年轻人,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失传了。”
在大板瑶刺绣工坊,瑶族妇女正低头绣制精美的传统服饰。以红黑为主色调的刺绣图案繁复精美,一套服饰的花边刺绣就需要两个月时间完成。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
共生共荣,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
通过“广西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活动,防城港市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相互学习,增进了文化认同和情感交流。在京族哈节、壮族歌圩等节日中,不同民族互相邀请参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格局。
此次采风活动挖掘了一批真实、生动的基层案例,充分体现了防城港市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面的扎实成效。采风团成员表示,回去之后,将用文艺作品讲好防城港市边关各民族故事,助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防城港市这座“海边山”城市,正以其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实践,书写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篇章,奏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华丽乐章。(刘廷辉/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