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策部署,突出“融”的导向,创新工作举措,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社区建设,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沉到社区,把基层社区作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促进社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构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社区新样板。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基层社区62个,其中城市社区14个,农村社区48个,另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安置点)25个。
以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建立“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制定《贺州市党建引领网格化包保包联打造区域同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工作方案》《贺州市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通知》,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纳入党的建设,深入推动创建工作在社区落地见效。开展“五基三化”系列活动、“双报到、双服务”五个先锋活动、“邻里共建·和美社区”建设等活动,创新“党建+网格”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全科网格”工作机制。积极吸纳辖区单位、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扩充社区党建联建,建立互联互动纽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石榴籽”家园建设,创建工作由“社区主导”变为“社区引导”、“社区创建”变为“联盟共创”。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促进社区居民的交流与融合,凝聚社区思想共识和集体认同,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据统计,贺州市获命名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2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7个。
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和“一个党支部+一个指导员+一个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五方联动工作机制。健全部门联动机制,成立法律援助中心,为各民族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援助;组织相关单位到社区为群众进行免费理发、义诊、家电维修,为各族群众提供生活便利服务;开展“防溺水”应急救护走进社区讲座等,提高居民安全防范意识,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尊重,让社区、小区、物业“三家人”变为“一家亲”,实现各族群众生活融合、思想融合、感情融合、心理融合,促进“四个与共”理念不断深化、“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如来自新疆的克艳·尼扎木带着侄子到贺州市八步区创业时,已经过了学校招生时间,她侄子没法上学。正当发愁时,八步区委统战部、民宗局与爱莲社区共同上门服务,为他们协调解决开业办证和小孩上学问题,拉近了外来创业人员和当地干群之间的距离,促进社区融合、凝聚人心。同时,搭建节庆联谊平台,组织社区各族群众在端午节、“广西三月三”、中秋节、春节等节庆开展猜谜语、包粽子、篮球赛、拔河赛、有奖问答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借助“节庆联谊”场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深层互动,增进群众归属感和认同感。深入拓展载体平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文化节”“社区邻居节”等活动,通过社区文艺会演、才艺展示、“评选最美家庭”、“评选好婆婆”、“评选好媳妇”等系列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促进社区居民思想融通、情感融合,真正把关心关爱送到社区各族群众身边,让群众享受贴心服务,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
深入社区重点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核心内涵,将宣传的内容与社区主体相对应,提高多民族社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互动性。挖掘本地元素,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大力宣传贺州民族团结进步优秀示范案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将群众熟知的历史事件、具体事例和生动案例与当地实际、听众实际有机结合,对身边人、身边民族团结故事进行生动阐述,让宣传教育生活化;让“现实生活”成为宣传载体,以小见大晓之以理,在故事引申、语言转化、浅显易懂上下工夫,把深奥难懂、官方语言表达的理论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注重“生动性”抵达。引发社区各族群众共鸣,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直达心扉。同时,构建“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宣传矩阵,线上充分发挥互联网广泛传播信息的作用,充分运用贺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播中心和“报、播、网、微、端、屏”等媒介,在《贺州日报》《今日贺州》《贺州社会科学》以及贺州统战、贺州民族宗教公众号等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大众化、立体化”的线上宣传格局。线下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站”等阵地作用,在社区公共场所、居民聚集地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及时刊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内容,并以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送文化下基层等形式,面向社区各族群众宣传党的利民惠民政策、民族理论政策等,营造浓厚宣教氛围,多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大力宣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