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爱在山那边发光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5年8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爱在山那边发光
——全国先进工作者姜晚英的讲台人生
□ 徐向群
▲姜晚英课间与孩子们娱乐。(姜晚英 供图)
▲姜晚英入户家访。(姜晚英 供图)
 

初见姜晚英老师,是2020年初。彼时,笔者为了撰写长篇报告文学《山那边,有光》,专程用一整天的时间采访了姜老师。印象里,姜老师身形瘦小,衣着朴素,面色稍显黝黑,镜片后那双慈祥而和善的眼睛,闪着灼灼的光。

再见姜老师,已是5年之后。如今的她,早已多项荣誉加身:广西勤廉先进个人、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八桂楷模、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面对诸多荣誉,姜晚英始终保持着谦逊与低调。她说:“这份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它是对我们千千万万扎根在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的礼赞。”5年过去了,她依旧还是那个朴实的乡村教师。无论过去多少年,她的底色都不会变。

这就是姜晚英老师,一位来自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大瑶山深处的“老师妈妈”。36年来,她以山为伴,以校为家,用爱与责任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教书育人传奇,也用爱心与赤忱照亮了上千名少数民族学子前行的道路。这位深山点灯人,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老师妈妈”。

从深山学子到孩子们的引路者

1969年5月,姜晚英出生在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明梅村,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土瑶”聚居村。那里交通闭塞,教育资源匮乏,上学对于瑶族孩子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然而,年幼的姜晚英心中却燃起了一团火,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她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20世纪80年代初,姜晚英成为唯一一个走出大山读初中的瑶族女孩。她每周一从明梅村走到鹅塘镇初级中学,周五又从学校步行回家,一趟就得两个半小时。同村的许多女孩子未及成年就早早嫁人了,唯有她始终坚持上学。当村里的多数女孩仅读到小学三四年级就辍学时,姜晚英却读完小学读初中,读完初中念高中。因为怕耽误学业,几个堂姐的婚礼她也没能回村参加。当时有村民颇有微词:“一个女孩子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要嫁人?”姜晚英丝毫不理会外界的非议,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继续埋首读书,并准备考大学。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咬紧牙关,成为瑶山里第一个读高中的女孩。然而,由于基础知识较薄弱,她高考落榜了,这成为她的人生之痛。高考后的两个月,她每天都会爬上后山,呆望着远方,一坐就是一整天。她告诉自己:如果不站起来,走出去,就会像儿时陪伴她的那头老牛一样,永远留在山下,只有站起来,才有出路。

不足20岁的姜晚英将他人的讥笑抛在身后,化压力为动力,成为镇上的一名代课老师。这一干就是8年,直到1996年,她才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这句话,成为姜晚英大半生的注脚。她三十六年如一日,扎根深山,用青春和热血浇灌着这片教育沃土。从代课教师到副校长,从偏远的山村小学到城区民族学校,她的身份在变,但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从未改变。她深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是改变瑶族孩子命运的唯一出路。

在她眼中,始终闪着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睛;在她心中,始终装着那些因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孩子。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用爱与责任为每一个孩子撑起一片天。

用爱织就希望的网

1988年9月,姜晚英回到了生养她的家乡当了一名代课老师,她很珍惜这份职业。每天都会提前来到学校。当孩子像小鸟一样走进校园时,她已经为孩子们烧好开水。课间,她会蹲在教室走廊,为孩子们缝补书包带和衣服。银针在粗布间穿梭,偶尔戳破指尖,便在衣角擦一擦继续缝补。

2003年,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来到镇上的中心小学寄宿就读。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姜老师冒雨送发烧的学生去镇医院,她羸弱的身躯背着孩子,在泥泞里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前行,风呼呼作响,雨湿透了她的衣裳,她用围巾裹紧孩子,不时抹去孩子滚烫的小脸上的雨珠。清晨时分,孩子退烧了,姜老师的心才放下来。

在姜晚英的心里,每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她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更关心他们的生活。每当有学生遇到困难,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她的抽屉里,总是放着一些常用药品和零食,以备不时之需。她将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她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温暖着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用脚步丈量孩子们未来的路

2018年,正当脱贫攻坚如火如荼进行时,平桂区决定在城区新建一所民族学校,将辖区内6个边远山区村屯的孩子接到城区学校寄宿就读。这一举措,旨在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让孩子们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计划初期,因离家太远,孩子们厌学、逃学现象频发,姜晚英秉持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踏上了艰难的家访之路,她踏遍了24条山冲,寻访逃学少年。

7年间,姜晚英累计走访了900多户学生家庭,在深山里走出了一条“劝学长征路”。那些崎岖蜿蜒的山路,见证了她的深耕与大爱。2018年9月18日,她前往明梅村家访途中,为躲避大货车,车子在陡坡上惊险打滑,差点翻车;2020年3月27日,从大明村家访回程中,遇到塌方差点被掩埋;2022年8月28日,姜晚英戴着手术后固定肩胛骨的支架,跋涉60多公里山路劝返困难学生;2024年5月21日,因重病做了肺叶切除手术刚出院的她,没顾得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山区穿梭,在偏远山区劝返学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她从未退缩。

2020年3月27日下午,姜晚英与同事一道驱车前往鹅塘镇大明村家访,为了解更多孩子的家庭情况,她们在山区辗转近傍晚才往回走。行至半路时,天空忽然乌云密布,随即就是瓢泼大雨,由于雨太大,加上当时山村刚刚进行通村道路改造,新修建道路的边坡土石疏松,经过雨水冲刷的道路到处是石头,车辆无法行进,于是就驻车想移动路石并休息一会。没想到身后不远的地方出现发塌方,车辆刚经过的路面被淹没……

最漫长的一次蹲守发生在2022年秋。“就差他了!这一个半月之久,这个总是和我‘躲猫猫’的娃,今天终于被我守到了!”这是姜晚英于2022年10月18日晚上发出的朋友圈动态,记录了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心系山区教育、用大爱与智慧为学生引路的毅力与奉献。

厌学少年阿康躲回深山老家,任家长和老师一次次劝说都不愿回校。姜晚英知道后,入户找他也不愿来校。姜晚英陪他上山摘野果、摘野菜,学生最终被她的坚持与爱心打动,回到了校园。这样的故事,在她的家访日记中还有很多很多。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们:无论多远,无论多难,老师都会陪在你们身边,一起面对,一起成长。

阿康后来在日记里写道:“老师眼里有星星,比山溪里的月亮还亮。”

让多民族文化在校园绽放异彩

姜晚英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传承与弘扬文化。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瑶族女教师,民族文化始终流淌在姜晚英的血液里。她热爱这片土地,也尊崇瑶山孕育出来的独特文化。她记得,儿时每逢村里有外乡客人来或在春节时,都能听到村民聚在一起唱瑶族山歌。她想,为什么不将传承瑶族文化与学校的教学结合起来呢?想到此,姜晚英立刻行动起来。

2018年10月开始,姜晚英将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瑶绣等瑶族传统文化引进课堂,通过教孩子们唱瑶歌、画瑶画、绣瑶绣、跳瑶舞等,丰富这些山里娃的校园生活。她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让孩子们在了解和学习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她牵头创建了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特色实验室。实验室的木架上,静静放着姜晚英的压箱之宝——一件清末的瑶族婚服。绯红的缎面上,银线绣的八角花熠熠生辉,她像捧着新生儿般轻轻拂过纹样:“这是‘十二兄妹’的传说,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学生们围拢过来,听她讲起绣片里藏着的故事。2022年,实验室案例入选《广西中小学创新特色实验室现场展示案例资源集》,在全区、全国推广。

姜晚英还带领同事积极搭建交流平台,牵头与内蒙古、海南、港澳台以及区内等地的各族学生开展联谊活动,数千名学生跨越地域界限,相聚云端,共同参与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步课堂活动,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深刻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团结。

数字赋能民族文化

在姜晚英的带领下,民族学校教师团队在教育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姜晚英2024年4月撰写论文《以质量监测为支点撬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家教育核心期刊发表;2024年8月主笔的《数字赋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案例获“2024年度广西教育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奖”。

姜晚英还将自己的教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形成了《依托“六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成果。该成果对学校如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行了深入剖析和阐述,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2024年9月,在贺州市、平桂区总工会协助下,姜晚英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成为传承工匠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摇篮。

彭彩云老师永远记得2021年那个春日,姜晚英带着她做民族教育题材课题,电脑前的老教师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修改申报书。“这里要加上瑶绣数字化采集的细节,”她的鼠标停在“创新点”一栏,“我们的孩子不仅要会拿银针,也要会点鼠标。”窗外的木棉正红,落在姜晚英的教案本上,像一枚枚燃烧的印章。

当课题获得自治区奖项时,姜晚英却将荣誉证书锁进柜子里。她说:“这是你们年轻人的功劳,我只负责点火。”

暮色浸染群山时,姜晚英又走向了宿舍区。一个窗口飘来争执声,她停下脚步倾听——是各族学生在争论铜铃操的节奏。“瑶族的铜铃要踩住山风的节拍,”瑶族男孩阿杰急得直摆手,“就像这样!”他抓起桌上的搪瓷缸当铃铛摇晃,清脆的声响里,汉族女孩小敏忽然笑了:“原来和我老家的腰鼓节奏是通的!”姜晚英靠着门框轻笑,暮色中的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像一支温柔的逗号,停在民族团结的长卷上。

山风掠过操场,铜铃操的余韵还在回荡。远处的瑶寨升起炊烟,某个屋顶的电视里,正播放着她带学生录制的节目。星光渐次点亮夜空,她望向群山环抱的校园,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背着书包的自己——原来,当年播下的种子,早已长成了照亮整片山谷的森林。

同样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姜晚英老师的故事时刻感动着我。她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瑶乡学子的前行道路。她用36载春秋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教育传奇,用爱心与执着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与价值。在她的努力下,上千名少数民族孩子走出了大山;在她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民族教育的事业中来,共同谱写着一曲曲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赞歌。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