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交流
3上一版
 
“四抓四化”促进粤桂各族群众“三交”
良庆区各界聚力共筑民族团结
高校智汇赋能隆林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5年8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校智汇赋能隆林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 李鸣福
 

隆林各族自治县是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多个民族,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学等领域的研究热土。每年暑假,这片文化沃土上便迸发着蓬勃的学术活力——全国多所高校的师生团队接踵而至,在隆林民族工作部门的配合下,深入开展调研,为当地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高校智汇聚势 课题锚定时代命题

2025年暑期伊始,来自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调研团队先后进驻,围绕不同研究方向深入隆林各村屯,深耕细作。南宁师范大学团队深入彝族聚居区,聚焦“火把节”这一文化瑰宝,系统记录其仪式流程、社会功能及在当代文旅融合中的新定位,为文化活态传承筑牢学术根基;中南民族大学研究者深耕隆林“八音”这一非遗项目,足迹遍布克长乡、德峨镇、者浪乡、平班镇等乡镇,与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从乐班组织、演奏技艺到曲目体系展开全方位梳理,为项目系统性保护提供翔实依据;西南民族大学团队则瞄准“各民族共同现代化”命题,调研隆林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兼顾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平等发展权利,探寻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

校地深耕协作 成果赋能科学决策

在隆林民族研究领域,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师生堪称“常驻军”,他们依托隆林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风情,对当地各民族社会结构、文化变迁、经济发展展开持续性追踪研究。多年来,该校师生在隆林从大石山区的苗寨火塘到红水河畔的壮族圩场,从彝族村寨的议事长廊到仡佬族聚居的古老村落,留下了无数蹲点开展田野调查的身影,记录下了各民族的节庆习俗、民间规约、生计方式等文化细节,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产出了一批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为隆林民族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从文化肌理到发展路径的系统性参考和理论支撑。

艺术赋能添彩 擦亮民族文化品牌

隆林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样吸引着艺术院校的目光。广西艺术学院在德峨镇田坝村张家寨屯挂牌的“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写生创作基地”成为艺术学子汲取民族艺术养分的重要驿站。师生们在此写生采风,用画笔勾勒壮丽山水,用镜头定格独特民俗,用音符传递民族心声。这些艺术创作不仅生动展现了隆林各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姿,更通过艺术化表达,持续提升着隆林民族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高校智慧赋能 共绘发展新图景

这些高校的暑期调研并非短暂的学术“快闪”,它充分印证了隆林作为民族文化富矿的独特吸引力与研究价值。各高校依托深厚的学科积淀与人才优势,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严谨的学术研究和丰富的艺术创作,从多维度为隆林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这种高校智慧与地方实践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动了隆林各族自治县在探索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绘就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画卷。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