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田林县以党建为针、文化为线、创新为梭,在社区、城镇聚居区织就了一幅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画卷。
党建联心,密织治理网络
“张大哥,入学材料核对好了,下午一起去社区服务中心?”新市社区3栋楼栋长韦美兰拿着笔记本,正挨家挨户询问需求。作为“党支部+网格员+楼栋长+联户代表”四级治理体系的一员,她和230余名党员楼栋长通过“亮身份、亮承诺、亮成效”活动,成了各族群众的“贴心人”。
片区长王建国的“调解小课堂”近日又成功化解一起纠纷。瑶族搬迁户盘大哥因房屋漏水与楼下住户争执,他带着双语调解员上门,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如今,盘大哥常教邻居腌瑶家酸肉,楼上楼下亲如一家。
社区里,多民族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助医、助老、文化传承等场景,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治理氛围,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
文化融情,滋养团结基因
走进乐安社区的民族文化长廊,“这是铜鼓纹,代表吉祥;这是稻穗纹,象征丰收。”72岁壮族非遗传承人黄玉珍手把手教孩子们绣壮锦。小姑娘盘小雨举着作品笑道:“黄奶奶,我要把壮锦绣在书包上!”
这样的场景在田林县随处可见。非遗工坊中,壮族织锦、瑶族银饰、汉族剪纸的传承人轮流授课,现场学员共创“多民族基因”作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里,讲解员讲述着各族同胞共同建设家园的故事。“广西三月三”山歌与长鼓舞交织,“瑶族盘王节”各族群众共打糍粑。这些文化互鉴互融的实践,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在这里生根发芽。
创新赋能,共拓幸福之路
田林县创新打造“红石榴+”模式,通过“红石榴+业”计划,邀请技术员、致富带头人开展技能培训,助力20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红石榴+薪”计划串联产业链,八渡笋合作社、油茶基地、芒果园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年增收近3000元。
“多亏了社区的技能培训,我在笋厂上班,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在旧州镇的“红石榴就业服务站”,壮族妇女韦春燕算起收入账时,笑得合不拢嘴。
此外,新市社区建成“民族团结食堂”,既解决了独居老人的吃饭难题,又成了邻里交流互助的“暖心驿站”,搭建起各族群众日常互动、情感交融的社区平台。
如今,田林的街头巷尾,处处涌动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暖流,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姚伦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