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百色革命老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占比达 81.73%。这里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凭借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的赞誉。近年来,隆林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擦亮 “五彩隆林” 新名片,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呈现出一幅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和谐稳定的美好画卷。
文化浸润,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隆林各族自治县通过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和教育举措,精心构筑起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节庆文化打造方面,隆林每年专门划拨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文化挖掘、打造和办节。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如充满活力的爬坡杆文化、趣味十足的打磨秋、精美绝伦的蜡染刺绣等,不仅深深吸引了粤桂协作地区以及贵州、云南周边县(市、区)的各族群众,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2024 年民族节庆活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 195.39 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21.18亿元。这些活动不仅成为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还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欢乐盛宴。结合当地民族传统节日,如苗族跳坡节、“三月三”排歌会等,开展主题活动,并巧妙地融入民族交往史实等宣传内容,增强了群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从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心灵贴得更近。
在宣传教育层面,隆林通过多种创新方式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在国民教育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党员干部中加强“五史”学习教育,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自治县党委宣传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作大量宣传标语、墙报,在高速路口、县城主干道等地设立永久性大型户外宣传广告标语,开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专栏,建设多个同心文化广场、长廊、主题公园和教育基地。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博物馆讲解词,深入挖掘民族团结故事,全方位展示民族团结元素。在语言文化传承上,教育局每年开展至少 1 次普通话考试及多次培训,并规范民族语文翻译,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文化,让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得以延续和传承。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隆林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截至 2024 年底,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小学入学率达 100%,初中入学率为 98%,高中入学率为 85%,实现无一学生因贫辍学的良好局面。2020 - 2024 年间,累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多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新建隆林民族高中,为县城区新增 1200 个学位。为促进民族教育均衡发展,开设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民族班,已有 450 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各民族学生进入民族班学习,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 90%。此外,充分发挥学校、社区等阵地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制作、张贴固定宣传标语 1220 幅,发布相关宣传内容 832 条,转发 1530 多条,入户宣传 5660 人次,引导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融合,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积极推动产业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助力民族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十三五”期间,隆林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8.6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县脱贫摘帽的历史性成就。近年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 要求,2024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6.5%,连续三年增长超 12%。通过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有效防止了规模性返贫,为各民族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让脱贫攻坚的成果得到持续巩固和拓展。
在产业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方面,隆林积极培育产业主体。目前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42个,家庭农场 56 家;创建广西五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3个,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2个;拥有“三品一标”产品25个。依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发展了一系列特色产业。例如,大树脚高峰服装有限公司吸纳众多留守妇女就业,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机会;隆林三冲茶业公司总经理陶思艺带动各族群众扩建高山生态茶园,年产值达8000万元,不仅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隆林昌隆服装厂总经理郑文银创办民族服装公司,吸收近 200 名各族群众就业,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聚焦隆林铝深加工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打造铝深加工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铝镁合金及铜包铝线材产能占全国市场45%以上,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铝镁合金及铜包铝线材生产基地。主动融入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以粤桂协作为桥梁,加强与区内区外的合作交流。产业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实现了民族融合与共同发展,让各民族在产业发展的浪潮中携手共进,共享发展成果。
互嵌共融,织密幸福生活保障网
隆林各族自治县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深入推进心里互嵌、空间互嵌和情感互嵌,精心织密幸福生活保障网,让各族群众在相互交融中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心理互嵌方面,以移风易俗为切入口,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成效斐然。以“五个统一”工作法为核心,严格规范婚丧嫁娶操办规模、宴席标准,明确礼金上限,杜绝盲目攀比,切实减轻群众经济负担;组建统一服务队伍,整合各民族资源,让红白喜事操办更规范有序;强化监督管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4567" 工作经验,细化责任分工与推进机制,通过广泛宣传与示范引领,使文明乡风深入人心,铺张浪费现象大幅减少,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中增进交流,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成为乡村新风尚,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显著提升。
在空间互嵌方面,鹤城新区社区作为“十三五”期间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了来自全县16个乡(镇)、涵盖5个民族的3372户14606人。社区完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配套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居民互帮互助,促进了不同民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了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互嵌式发展,让各民族群众在新的家园中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形成了团结友爱的社区氛围。
在情感互嵌方面,隆林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各异,当地党委和政府注重教育引导,积极推进各民族和谐共处,促进民族通婚。2024年,隆林新婚登记共有2252对,其中不同民族通婚526对,占比23.36%。在德峨镇保上村,还出现了 “十口之家、情融五族”的优秀典范,生动展现了各民族之间深厚的情感交融,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家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法治护航,构建现代化治理新格局
法治是社会稳定的保障,是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隆林各族自治县通过健全民族政策法规、推进移风易俗、构建治理样板,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
在健全民族政策和法规方面,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规体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确保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国家法制同向,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前提下,突出民族与区域特色,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在加强社会治理方面,立足多民族聚居特色,组建苗、彝等5个民族1852名调解员队伍,成立“石榴籽”调解队,创新“民族共治+流动调解”模式,在民族节庆设固定调解点,以“双语”“民俗”“火塘” 等特色方式,打造“接访 -调解-诉讼”全链条平台,通过法律咨询解答前置化解潜在风险,实现调解成功率提升27%、民转刑案件下降43%的双重治理效能,群众安全感测评达98.6%的历史新高。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