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天,我一个人开车去海边,站在海堤上往南望,白茫茫的大海在天地间展开。
阳光如无数根银针从天上没完没了撒下来,扎在微微起伏的海上,扎在耀眼的沙滩上,也扎在我的脑袋、肩膀、胸部和脊梁上,汗滋滋地浸湿了我的前胸后背。我干脆脱了衬衫,让太阳直接烤晒。太久没这样在野外、海边迎风面对太阳了。小时候在外婆家盐坡村生活时,几乎天天只穿一件短裤头,跟在舅舅屁股后,去插秧割禾、摸鱼、照田鸡,也看舅舅他们蹲在竹排上,顺南流江出海,去扒螺,去摸鱼。
海堤下百米外的沙滩上,有人在挖沙虫,看样子都是附近村子的人。他们头顶海笠,戴着手袖,灰黑的衫裤把人包裹得严严实实。
沙虫是北部湾特产,肉嫩味鲜,营养丰富,滋阴补肾,主治烦渴、阴虚劳损、肾虚腰痛。现代营养学认为它还能降血脂,有破坏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常食疗效果颇佳。
沙虫声名鹊起,据说始于明代。当时渔民挖取沙虫煮汤或煲粥,取名为“沙虫鲜汤”和“沙虫粥”,被路过的人吃到,便将名声和做法传了出去。这两道菜因此广泛流行于北部湾畔大大小小的酒肆饭馆。到民国初期,不少酒家又将沙虫制作成“精炖三丝”“脆炸沙虫”等菜肴。这些菜肴一经问世即成为当地名菜。时至今天,仍被人们视为筵席珍馐。
沙虫主要炸、蒸、煮汤、熬粥等几种做法。
首先起锅落油,烧至四成热,将沙虫倒入锅内,待沙虫挺起即捞出,去油,然后烧热锅,放入生油,下葱姜蒜,加蚝油、料酒及少许上汤,再撒入味精、精盐、胡椒粉、麻油等调料品,最后倒入沙虫翻炒,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炸沙虫即成。
清蒸沙虫,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沙虫味道之鲜。之所以使用蒜蓉粉丝作配补,是因为蒜香可以让沙虫肉的清甜发挥得更加透彻。
沙虫煮汤,一般和冬瓜、萝卜丝、鸡等搭配。汤如牛奶,味极鲜、清甜且营养丰富。沙虫煮汤味美到可以说在任何汤中扔进三、五根沙虫,汤味都会不一样。
沙虫还可以炒,比如韭黄炒沙虫,爽口的韭菜和肉厚油肥鲜嫩的沙虫,有嚼头,愈嚼愈鲜愈甜。
沙虫又叫沙肠子,栖息于沙泥地面下10厘米左右的沙滩里。退潮后,它们会在沙滩上打洞入穴,洞外有水膜覆盖,且遗留有沙虫排出的沙粒。渔人发现后,即用铁锹挖取。沙虫娇气,栖息的沙滩须无污染且水温变化小,如果有油污或者其他不干净的排泄物污染了沙滩,那么这片沙滩肯定没有沙虫的踪迹。海滩温差太大,沙虫也没法活。沙虫是海水、海滩严格的检测员。
2
眼前这片海是北部湾。
遥远的海平面,一直延伸到天际,延伸到肉眼看不到的地方,延伸到想象无法抵达的地球另一边。
面对大海,我常常沉默。但是面对大海,我又总有一种冲动,一种要说话的冲动,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我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像我这样。我身边少有可以交流这个问题的人。不过这个问题似乎也没有必要探讨,谁能讲得清楚呢。有时,在工作和生活上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我会一个人到海边走走坐坐。大海一如既往宽广、澎湃或不动声色。浪花拍打着沙滩和岩石,“哗哗”的声音,有时让我更惆怅、沉郁,甚至有往大海深处走去的冲动。有时又让我情绪高昂,非冲天大喝一声不可,仿佛所有不快和困难都能在一声叫喊中烟消云散,荡然无存。
作为一个曾经的海员,多年以来,大海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和大海之间有一条神秘的通道。大海总能以涌动和辽远,将我凝注的目光稀释成沙粒般松散。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写过不计其数关于大海的诗句。我曾以为自己与大海有着解脱不开的结就能相亲无间,就能洞悉它的秘密。但是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与大海越熟悉,彼此之间会越陌生。
千般百样的大海一定会让你无所适从。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感觉自己和大海互相依存,已成为彼此的历史。至少,我知道大海于我而言,意味什么。那些流动的云,飘荡的烟,白的浪和黑的沙,沙滩上一躺千百年的贝壳,以及像涛声一样忽远忽近的故事、传说、欢笑、悲忧……它们是引领我走向大海的钥匙。这把钥匙,在我抬头望天的那一瞬间,会看到它在远处闪亮、摇晃,听到它发出呜呜的低沉、绵长的呼啸声。
3
非常感激,有机会以文字的方式,再次审视北部湾这片海,写一本《南风蔚蓝》。我知道,这样的机缘,如无边的、强大的磁场,牢牢地吸引着我。
我于是开始收集与大海有关的文学作品和北部湾的资料,蕾切尔·卡森和比尔·波特等人的作品,岭南尤其是粤西的文字,广西沿海地市的概况,以及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地图。我希望自己对北部湾这片海及北部湾畔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包括它的辽阔、深邃,人类在这片海和海边生活的悲喜、历史。但是,面对收集到的材料,我竟不知从何切入,如何走进这片区域。
7月的一个正午,我又来到了海边,那是北海一个叫竹林盐场的地方。
竹林盐场兴建于1968年11月,投产于1971年,坐落在北部湾畔。竹林盐场曾经是广西最大的海晶盐生产基地,产品销往桂中及桂东南地区,现在已改制成工业园了。1986年7月21日,第9号强台风登陆,广西沿海80%的海堤被冲垮,竹林盐场海堤也几乎全崩溃了。小舅开着拖拉机,带着我和表弟,搭着簸箕、箩筐、镢、铲、锅碗瓢盆和一包米、两袋盐,曾到这里参加筑海堤。我曾在一篇散文里记载过当时的场景:“拖拉机突突地往来穿梭,一派繁忙热闹景象。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没见过这么多人一起劳动,我觉得很新鲜,就问小舅,农业学大寨时修水利有没有这个场面?见没见过这么多人一起劳动?这么多人一起劳动好不好玩?小舅骂我少见多怪。他讲,跟农业学大寨时修水利比,这是小菜一碟。”
那天在海边,久久地望着海面。海岸线一直往东是两广交界的海域,往西是钦州市、防城港市,再往西就是中越两国的边界河北仑河了,广西大陆海岸线有1600余公里。
为什么不沿海岸线走一次呢?
这个念头冒出来之后,我竟控制不住自己出行的冲动,当然,可能根本不打算控制。这其实是很久之前就想做的一件事。除了想走一趟广西沿岸地区,还曾计划沿南流江走一次,想广西每个县城都去一回。现在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一股外来的动力扑面而来。
我要去看看入海口、红树林、火山口、三娘湾、珊瑚、南珠和海边古旧的痕迹,我要开着车,随心所欲,去画一张自己的北部湾行程图。
于是,便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