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族宗教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龙象社区“三心链”托起1.8万居民的幸福生活
宁明:强基工程添活力 天琴培训奏同心
百幅民族美术作品点亮邕城
黄金镇:多维交融谱写民族团结新篇
融安:打造家门口的“文化+技能”双课堂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5年7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互嵌式社区的南宁实践——
龙象社区“三心链”托起1.8万居民的幸福生活

▲舞蹈《苹果香》。(邕宁区龙象社区供图)
 

走进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龙象社区,老年人在活动中心挥毫泼墨,孩童在绘本区专注阅读,清平路夜市飘来新疆烤肉的香气……这幅各族群众共居共乐的生动画卷,正是龙象社区以“思想同心链、服务暖心链、文化润心链”为笔,绘就的互嵌式社区建设答卷。

思想互嵌“同心链”,凝聚家园向心力

“以前担心拆迁后没房住、难融入,现在大事一起商量,环境又干净,住得特别舒心!”龙岗村安置居民颜阿姨的这番话,道出了搬迁群众的共同心声。

作为邕宁区首个大规模征地拆迁安置社区,龙象社区常住人口1.8万人中,搬迁群众占比超35%。为了让6300多名搬迁群众从“物理安置”转向“心理融入”,社区构建“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体系,将9个楼栋划分为网格单元,选出9名搬迁群众担任网格员,形成“群众事群众议”的治理模式。

“思想意识的真正融入,是各族群众开启新生活篇章的首要前提。”龙象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颜桂凤说。自2020年成立以来,社区通过支部联学、活动联办、治理联抓、发展联议、服务联做“五联”工作机制与“15分钟生活圈”建设,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理论宣讲、义诊等活动43场次,覆盖7000余人次,切实增强“五个认同”。社区群众从“担心”到“舒心”,从“共居”到“同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主动参与家园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服务互嵌“暖心链”,织密便民保障网

龙象社区坚持以各族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为目标,针对各族群众就业难题,打造“蚕豆小站”就业服务平台,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N”订单式培训50余期,培训超3000人次。线上打造“亿社区”小程序并发布岗位超2.4万个,线下开设“邻家招聘”“临工部落”等平台助力就业;创新实施“民族团结提振夜市经济”项目,引进180余家商户,带动300余名群众就业。

“社区帮协调场地,现在我带着同乡一起创业。在这里,我感觉就像在家乡一样温暖。”新疆籍居民杰力力·麦提喀斯木感激地说。

同时,社区深化“民呼我应快办”机制建设,整合网格员、高校志愿者等力量,常态化开展维稳调解、就学帮扶等“红石榴”志愿服务活动,用一项项务实举措串联起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文化互嵌“润心链”,奏响民族和谐曲

龙象社区构建“三阵地三载体”宣传矩阵,依托“石榴花开”邻里之家等三大平台,实施“民族团结+传统节日”润心工程、“民族团结+国际交流”筑梦工程、“民族团结+非遗工坊”传承工程,促进各族群众人心相聚、精神相依,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今年端午节,龙象社区举办“浓情端午 粽享时光”主题活动,通过“射五毒”、百发百“粽”等传统游戏吸引各族群众参与。据统计,自社区成立以来,已累计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主题活动120余场、民族文化教育活动200余场。社区还创新开展“留学生看中国”项目,邀请非洲、东南亚留学生体验“广西三月三”等节日。越南留学生小周在活动中感慨:“在这里,我读懂了‘中华民族’的温暖重量。”

此外,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传承,社区发掘各族传统手艺人,挖掘创新蒲庙花婆节、赛巧节等本土非遗文化,打造并推广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承芳社”品牌,并成立“承芳赛巧”手工坊。

龙象社区以“三心链”构建互嵌式治理网络,将各族群众紧密联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主体,生动诠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团结真谛。在这里,1.8万居民在共居中加深了解,在共事中增进认同,在共乐中凝聚共识,共同书写着“我家在龙象”的生动故事。

(邕宁区委统战部)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