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破时,轻雾如薄纱,在青秀山麓徐徐展开。缥缈的雾霭,恰似从大地深处飘起的梦幻羽翼,裹挟着岭南特有的湿润与柔情。暖阳倾洒而下,山峦间,翡翠色的光晕缓缓浮动,恍如天神遗落的翠玉,散发着迷人的光泽。每一缕光线都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故事,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传奇。据记载,新生代以来,八桂广大地区地壳抬升,形成山川纵横、江河东去、岩溶发育等地貌景观。特定的地质变迁,造就了青秀山峰峦层叠、山明水秀的景观风貌。
青秀山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秦朝。秦汉时期,壮族先民就在此建立了定居点。他们留下的生活遗迹,如同古老典籍中的批注,看似平淡无奇,却记录着文明最本真的密码。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狩猎,与自然和谐共处,用非凡的智慧和勤劳开启了青秀山历史长卷的序章。
隋唐之际,诸多文人雅士接踵而至,他们用足迹丈量青秀山的土地,将心中对这片土地的挚爱与眷恋,凝练成一篇篇诗赋,这些诗赋并未被禁锢于冰冷的碑石,而是融入了山间的云雾与清风。北宋时期,禅寺的钟声唤醒了沉睡的群山。到明代,龙象塔稳稳伫立在万寿峰巅,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这些文明的印记,在岁月的洗礼中沉淀,最终凝结成后人仰望的文化丰碑,赋予青秀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青秀山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积极探索文化创新,常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每年的花卉展别具一格,如郁金香展、牡丹花展等。花海与古迹相映,吸引无数游人流连忘返。民俗文化节上,壮、瑶等民族非遗项目精彩亮相,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广西各民族艺术魅力。
万寿峰巅的龙象塔,经历过真正的涅槃。明万历年间的砖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化为齑粉,那是中华民族的一场劫难,也是龙象塔命运的转折点。1985年,重焕生机的龙象塔延续了最初的建筑基因,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再度傲然挺立,直插云霄。登临塔顶,邕江如丝带般蜿蜒而过,现代都市的霓虹与古塔的轮廓在夕阳的余晖中交相辉映。此时,时间仿佛凝固,化作一幅可触的立体画卷。不远处,董泉依旧潺潺流淌,像一位忠诚的守望者,默默地见证着历史的沧海桑田,用清澈泉水滋润着寻幽访古者的心灵,为人们保留了一片宁静的精神港湾。从中,我们仿若能触碰到中国士大夫的精神脉络,他们以广袤天地为纸,以雄浑山川为墨,在山水间构筑起一座永恒不朽的精神家园。
撷青岩上,“阳明先生过化之地”的摩崖石刻,是山中珍贵的文化胎记。王阳明讲学的身影虽已远去,但心学的种子却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当游客的手抚过那些斑驳的刻痕,思想的火花依然会在某个瞬间被点燃。那种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直击人心。
东盟友谊园里,各国国花在亚热带的阳光下争奇斗艳。这片150亩的园林,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交汇点,更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舞台。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共生,展现出人类文明的绚烂多彩。与之相呼应的是帽子岭山顶的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青年学生“以笔为枪,为国赴难”的故事,赋予了这座20米高的花岗岩碑体无尽的精神高度。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暮色降临,青秀山展现出最丰富的景致:西麓的中国—东盟友谊园,充满着现代合作的活力;东麓的森林萤火,南坡龙象塔和董泉,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北麓的都市灯火,闪耀着现代都市的繁华。喀斯特地貌铸就了青秀山刚健的骨骼,赋予它雄浑壮阔的身姿。摩崖石刻是它的纹身,记录着历史的沧桑,而郁郁葱葱的植被则是它永葆生机最好的证明,用斑斓的色彩与蓬勃的生机演绎着生命的传奇。
当最后一抹夕照掠过龙象塔的飞檐,我陡然领悟,真正的风景,并不在导游图的标注里,而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视中,在万物与心灵的同频共振间。青秀山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它从来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始终在与每个时代进行着深刻且生动的交流,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寻觅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慰藉。
在这座文化名山上,历史并非凝固的标本,而是奔涌不息的清泉,源源不断为当下提供滋养。传统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创新发展的沃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它将往昔的荣光与今日的活力紧密相连,让文明的薪火在时光中代代传承,照亮人类前行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