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邓礼奎:舞龙鼓韵传薪火 党员初心映赤诚
西林那劳镇:扫码路牌读懂地名故事
融安:苗寨“闹鱼节”庆丰收促团结
宜州区:丝绸服装焕新彩
三江:侗寨荷花引客来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5年7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邓礼奎:舞龙鼓韵传薪火 党员初心映赤诚

▲邓礼奎展示鼓艺。(兴安社区供图)
 

“记得8岁那年,街头舞龙巡游的热闹场景深深吸引了我。那生动的表演,特别是鼓手敲击出富有韵律与力量的打鼓声,令我震撼又陶醉。从那时起,我便迷上了打鼓,开始跟着舞龙队学习……”回忆起与打鼓结缘的起点,德保县城关镇兴安社区的老党员邓礼奎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

如今,84岁高龄的邓老,投身舞龙锣鼓事业已有整整76个年头。岁月虽染白了双鬓,却丝毫未减他对打鼓事业的传承热情。“是打鼓给了我活力,身体倍儿硬朗,人也精神!”他打趣地说道。曾经,邓礼奎饱受肩周炎困扰,没想到坚持打鼓让肩部得到充分活动,病痛竟慢慢痊愈。也正因如此,如今他身体硬朗,精气神十足。

作为一名有着3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邓礼奎深知传承文化是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让舞龙锣鼓技艺代代相传,他倾注心血,每年社区举办的舞龙锣鼓夏令营培训班,都由他主动请缨执教,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学打鼓,眼要看、手要动、脑要转,必须全身心投入。”邓老不仅强调技巧,更看重兴趣与天赋的培养,每一次培训都能带出60多名新苗。兴安社区党委书记龙浩由衷赞叹:“优秀的鼓手不少,但像邓老师这样能倾囊相授、教会学生的,实属难得。”

打鼓,早已融入邓礼奎生命的血脉。从8岁初识至今,无论工作生活如何变迁,他从未真正放下鼓槌。数十年来,他和舞龙队多次代表德保县和兴安社区参加各级重要活动:90年代的百色市矮马巡游、2011年百色市民俗巡游表演、德保华银铝奠基开幕式、荣华乡慰问立功消防员、欢送入伍新兵……他用铿锵鼓点诉说文化的延绵不息,是德保传统文化脉络里跃动的音符。

1988年入党的邓礼奎,始终铭记党员初心,将服务人民奉为圭臬。退休后,为了更有效地传承打鼓技艺,他发挥党员的钻研精神,反复钻研教学方法,亲手绘制虽质朴却清晰实用、干货满满的教学步骤图,学员们在他的手把手教授下,按图解要领勤奋练习,很快就能掌握打鼓的诀窍。为了让学员练习打鼓顺手,他甚至亲手制作、反复打磨鼓棒,制作出了大小不同的鼓棒,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正是有邓礼奎和舞龙队员们的坚守和传承,德保县兴安社区获得了“广西特色文艺之乡”的荣誉。

“社区能有邓老师这样的党员,是我们的荣幸。”社区党委书记龙浩感慨道,“他随叫随到,不计报酬。特别是教孩子们打鼓,他想的从来都是如何倾囊相授。这样的精神,难能可贵!”最让邓礼奎欣慰的,是每年培训班里那些充满好奇的新面孔——孩子们对这门古老技艺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让他深感这是自己今生做的最有价值的事。

翻开邓礼奎的笔记本,一行字清晰而坚定:“我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为能服务社区文化活动、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尽一份力而感到无比高兴和无限光荣。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党和人民贡献余热。”正是这份初心与坚守,让古老的舞龙锣鼓文化薪火相传。而他身上闪耀的真诚、专注与无私之光,更是值得我们传承弘扬的宝贵精神。

(盘 京 李淑萍/文、图)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