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桂林市民宗委争取中央和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1.74亿元,资金惠及11个县(市)和6个城区。安排项目500多个,主要用于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水电路桥工程、公共基础设施、安防消防建设、民族村寨保护、村容村貌整治等民生工程,有力推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筑巢引凤”,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这是催生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路径。灌阳县洞井瑶族乡洞井村和西山瑶族乡李家村利用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600万元,吸引带动民营企业投资发展油茶、民宿和种植业等,村级集体经济大棚果蔬、乡村旅游等产业已获利100多万元。
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让各地游客到桂林随处都能享受生态文明和山水田园之美。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桐仁村、杨雀村、高寨村和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潜经村等共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600多万元,建设各具特色的民族村寨,吸引来自北京、广东等地的10多家企业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目前,仅华江瑶族乡民宿已达90多家,各地游客网上订房不断,美丽乡村建设达到村民富、家乡美、邻里和、人心稳的发展目标。
智慧帮扶,保护传承行稳致远。桂林市科学合理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支持帮扶的200多家企业中,努力增强各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三个融入”:将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融入涵养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留住乡愁记忆的全过程;将爱党、爱国、爱民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营企业智慧文化、特色文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遵纪守法、携手共赢理念,融入同心筑梦、勤俭节约、绿色发展的全过程。
剪纸、手工折扇、团扇、油茶等10余项国家和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得到传承发展,民族工艺焕发新活力。资源县资源镇一个不到10人的乡村手工作坊,平均日产折扇40把,经济型非遗折扇批发价每把160元左右,高雅型非遗工艺书画折扇每把3000元至5000元不等,各类折扇年销量约1.4万余把,平均年纯利润达170多万元。通过智慧帮扶,引导100多名乡村企业家开展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小而美”项目,做好村民就业务工、学习技艺、传承发展、经营持家等实实在在的民生事,助力各族群众创业增收、安居乐业、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