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红色记忆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近年来,南宁市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以昆仑关战役博物馆,邓颖超纪念馆,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阵地为载体,通过创新宣教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将红色故事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红色巡展“走出去”,爱国教育“活起来”
“妈妈,为什么这些烈士很多都是1940到1942年牺牲的?”“因为这个时候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的军队在和敌人激烈对抗……”6月21日,由昆仑关战役博物馆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巡展活动走进南宁市兴桂社区,居民梁女士专程带孩子前来参与,在“中国共产党抗战英烈事迹展”展板前,她把烈士的事迹一一讲给孩子听,“想让孩子了解那段历史,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流血牺牲换来的。”
当天的巡展活动除了英烈事迹展,还有红色家书诵读、抗战歌曲大家唱、抗战宣传版画拓印等体验活动,吸引众多居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踊跃参与。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昆仑关战役博物馆以“铭记抗战英烈 传承抗战精神”为主题,巡回展出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引进的“民族先锋 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英烈事迹展”,突破场馆限制,将展览送到群众身边,通过微展览、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再现各族将士共御外侮的壮烈史诗。
“民族先锋 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英烈事迹展”共展出约1500余名抗战英烈的名录或事迹,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人为抗战胜利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自今年5月以来,昆仑关战役博物馆从中精选22名抗战英烈的事迹,到南宁各地进行巡展。巡展活动先后走进高校、社区,年内还将走进乡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场所等。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是广西首家抗战专题博物馆。2024年,该馆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公益课堂活动,以抗战故事演绎、红色故事宣讲、红色歌曲演唱、编草鞋体验等形式,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累计开展活动16场,受益学生3800多人。今年5月,该项目获评“广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社会教育活动类)”。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位于南宁市昆仑关旅游风景区内。该景区是全国首批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景区依托昆仑关战役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研学路线,让各族青少年从中感悟“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历史告诉我们,团结才能胜利。”昆仑关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红色记忆成为凝聚各族群众的精神纽带。”
邓颖超纪念馆:闹市中的红色地标,润物无声传薪火
在南宁千年历史的重要承载区和核心商圈“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邓颖超纪念馆静静伫立。馆内,邓颖超同志的生平事迹通过实物、图片、场景复原、多媒体等多种方式生动呈现;馆外,青砖黛瓦的古城风貌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繁华景象相映生辉。
馆内展览由邕城记忆、革命征程、妇女先驱、伉俪情深、公仆本色、情系广西6个单元组成,全面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邓颖超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
很多人知道邓颖超同志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感动于她与周恩来总理相濡以沫的爱情,却鲜少知道父母对她的深远影响及幼时在南宁的成长经历。
邓颖超的父亲邓廷忠来自河南光山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到南宁为官。母亲杨振德出生于湖南长沙一富商家庭,后家道败落,举家迁至南宁谋生。1901年两人在南宁结婚,并生下唯一的孩子——邓颖超。邓颖超年幼时,父亲要给她缠足,母亲竭力反对:“我就是不要女儿嫁给那种守旧人物,我要她走出闺房,见见世面。”并手书一联悬于书房:尼父传经,寸肤莫毁;如来说法,两足最尊。父亲遂打消缠足之意。这让邓颖超以后为革命四方奔走而不为“足”所限。
像这样的小故事纪念馆里还有许多,一个个场景、一份份史料、一幅幅照片,让这位革命家的形象生动鲜活起来,也让全国各地的游客为之动容。
来自辽宁、四川、山东等全国各地的游客在参观后提笔留言。“我从总理家乡来,听着总理故事长大,我也一直敬仰邓大姐……他们的爱情是我们一代年轻人所听闻的美好故事,却是他们革命生涯的一部分。”一位来自江苏淮安的游客写道。
“从讲解员的话语中深刻地学习了邓颖超的故事,比课本更有趣、更生动,如身临其境,收获颇丰。”一位16岁的学生留言。
作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邓颖超纪念馆年均接待观众约60万人次,尽管是普通的工作日,进馆参观的游客也络绎不绝。它不仅是一座城市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场所,也已成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阵地。
邓颖超纪念馆讲解员罗玲玲介绍,近年来,该馆组织开展邓颖超同志诞辰日纪念活动,推出沉浸式情景剧《五四风雷》,今年“七一”前后及暑假期间,还将开展廉政故事知识竞赛、纪念馆里的思政课等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
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烈士纪念馆:公园里的“红色课堂”
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烈士纪念馆坐落在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的南宁市南湖公园南岸,于1984年11月为纪念百色起义55周年而建成开放,每年吸引20多万游客自发参观。
纪念馆由纪念碑和陈列馆两大部分组成。陈列馆内展陈234件文物、图片和史料,真实再现中国工农红军的优秀将领,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和卓越的农民运动领导人韦拔群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壮、汉等各族人民并肩战斗的峥嵘岁月。
纪念碑位于陈列馆正前方,碑座正面有邓小平题词“纪念李明瑞、韦拔群等同志百色起义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碑座背面的碑志记述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的来龙去脉。
“以前在电视里看到过步枪,在这里看到实物,很受触动。”来自广西贵港的覃先生感慨道,“革命先辈靠‘小米加步枪’打赢了胜仗,太不容易了,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从孩子抓起。”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该纪念馆将红色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梳理、完善讲解词内容,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等历史事件中各民族并肩作战的事迹融入讲解中,让展陈内容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并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微党课作品、讲解视频等,打造指尖上的红色课堂。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该馆共接待各界单位团体6700多个,接待参观游客约82万人,提供公益讲解1200多场。
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烈士纪念馆负责人黄燕妮介绍,为加深未成年人对红色文化、民族团结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自2023年起,纪念馆面向未成年人、亲子家庭举办暑期红色研学科普活动,截至2024年12月,共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小小讲解员活动15场(期)。今年暑期,该馆将继续举办小小讲解员活动,办好学校之外的“红色课堂”。
除了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烈士纪念馆,南宁的闹市、公园里还有不少红色纪念地,如人民公园里的毛主席接见广西各族人民纪念馆、邕江沿岸公园的林景云故居、位于核心商圈的南宁共青团纪念馆等。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曾经历战火的洗礼,如今成为人们休闲放松、学习实践的地方,见证着革命先辈用生命守护的岁月静好。人们走进这些红色场馆,重温红色故事,“爱我中华”的种子已悄然种下,生根发芽。 (韦颖琛/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