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交流
3上一版
 
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少年心中绚丽绽放
AI赋能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5年6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少年心中绚丽绽放

□ 梁江梅
 

共青团河池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着力推动共青团各项工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发力,持续夯实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主阵地,积极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多措并举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少年心中绚丽绽放。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民族团结“根与魂”。紧密结合青少年群体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党建引领,采取线上线下“组织化”、青言童语“分众化”、走新走心“立体化”等学习方式,以“青年大学习”“红领巾爱学习”“青马工程”等宣教品牌为载体,结合主题团(队)日活动,统筹团干部、青年宣讲团、红领巾讲解员等力量组建民族团结宣讲“轻骑兵”,深入机关、企业、学校、村(社区)等不同领域开展民族政策和知识宣讲教育。同时,大力开展“红领巾心向党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红领巾寻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借助团属、学校公众号及抖音等新媒体,发布民族团结政策解读、青少年民族团结活动动态等内容,引导各族青少年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近年来,河池市各级团组织累计开展民族团结系列主题团(队)日活动1万余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课程20个,开展面对面主题宣讲3000余场次,覆盖青少年近50万人。

依托多元阵地,唱响民族团结“最强音”。依托学校阵地,以“广西三月三”等传统节庆为契机,将绣球、民族服饰、山歌文化等民族特色元素融入到校园文体活动。举办“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展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桂在行动”,组织河池青少年线上互动、线下互访等形式,与香港、山东、贵州等地青少年开展广泛交流。加强东西部地区交流合作,组织各族青少年学生代表赴深圳等地开展研学活动,推动城市学生与河池少数民族学生结成对子,有效增进各族青少年思想共鸣、文化认同、感情交融。依托基层组织阵地,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为契机,组织各族青少年深入乡镇、村(社区)沉浸式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结合“民族团结宣传月”,开展“民族团结进小区”、知识竞答等民族文化主题活动,积极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特别是针对易地搬迁安置区群众融入难问题,聚焦大力开展系列“小青”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从生产生活、交流交融等方面引导和帮助搬迁群众。充分利用周末和假期,常态化开展“七彩假期”“童心港湾”“四点半课堂”等留守儿童关爱系列活动3000多场,服务青少年8万多人次。依托各类教育实践基地、社会组织,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53个,组织青少年“重走红军路”,打卡民族文化等各类教育实践基地,让广大青少年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迁。在自治县成立青联,创建“青联微讲堂”“青联委员工作室”“青年就业创业合作实践基地”,进一步发挥各族青少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生力军作用。

拓宽赋能平台,激发民族团结“新动能”。注重文化赋能,引领广大青少年传承和弘扬河池民族文化,积极投身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通过举办“青春放歌 筑梦河池”青年新民歌大赛、青年红色故事我来讲演讲比赛等活动,生动展现多民族文化特色,增进各族青年友谊。引导广大青少年通过现代传媒手段,推动乡村文化转型。如南丹县王尚小学师生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交流峰会等地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演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覃敏在传承花竹帽编织技艺的同时,创新编织特色文创产品,带动1000余人传承民族传统技艺。注重发展赋能,聚焦河池市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构建“2+5+N”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农业“十大百万”产业等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新时代青年岗位建功系列活动,组织31支青年突击队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一线,招募近万名青年志愿者开展服务“春运”暖冬行动、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等活动,带动引领广大青年在经济建设、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各领域贡献青春力量。注重情感赋能,重点关注民族地区困难青少年、留守儿童、残疾青少年等特殊群体,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活动,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近年来,共募集资金(物资)563万元,开展帮扶服务活动1500余场,覆盖困难青少年群体3万余人。实施“河青计划”,为“返家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岗位6538个。

强化组织保障,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建立健全共青团与民宗、教育、文化等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畅通信息共享渠道。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推荐优秀少先队员入团,全市现有少数民族团员12.7万人,占全市团员81.8%。注重从各族青少年中发掘先进典型,以榜样示范引领成长,激励广大青少年见贤思齐,全市共有845名先进青少年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团组织及有关部门表彰。注重团干部的培养,通过打造团员青年骨干、在校大学生、外出务工青年、青年致富带头人四支队伍的建设,统筹学校和社会的力量,积极引导优秀大学生党、团员担任乡镇(街道)、村(社区)兼职团干部,鼓励具备条件的团组织建立符合群团特点的专兼挂工作模式,不断强化民族地区的青少年民族团结工作力量。积极吸纳少数民族优秀人才进入团代表、青联委员、少先队代表队伍,着力为其发挥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