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简称AI)正以锐不可当之势掀起一场广泛的变革浪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推动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开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深度运用人工智能,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技术支持。
以人工智能塑“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可视、可触、可感知的具象化表达,增强各族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直观感受。
利用人工智能对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形象进行数字化建模,萃取精华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数据库。运用3D扫描等技术,对文物进行精细扫描建模,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通过智能设备采集民俗节庆等活动图像和视频,录制音乐、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及智能互动设备,打造沉浸式应用场景。在博物馆打造沉浸式展览,让人们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深干壮、枝繁叶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大势。在校园开展趣味游戏、角色扮演,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知识、民族政策法规等;在社区将各族群众共同生产生活的场景合成影像,呈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画面,丰富视觉表达。此外,以人工智能辅助创作文艺作品、开发文创产品,为创作者提供灵感和创意,生成故事大纲、绘画草图等,使各族群众在欣赏与使用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魅力,强化归属感与自豪感。
以人工智能提“感”,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通过人工智能搭建情感连接平台,促进各族群众产生情感共鸣并转化为共同价值观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各族群众内心深处。
以人工智能精准分析用户喜好,推送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内容,提高宣传教育效果。通过智能推荐系统,根据用户日常浏览习惯,精准推送文章、视频;通过智能语音助手,定时提醒用户播放相关学习内容;通过智能社交媒体分析工具,分析热点话题,挖掘民族团结进步基因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典型事迹并多渠道推送。通过这些方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智能算法能优化社交媒体,精准识别用户情感倾向和文化需求,消除误解偏见,增强情感联结。在跨语言交流场景中,以智能翻译技术实时转换民族语言,突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言障碍;在线教育领域,以个性化学习系统为各民族学生量身订制课程,缩小教育资源差距;在虚拟社区中,以人工智能生成多元文化主题的互动场景,让各族群众在虚拟空间共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模拟真实社交体验。通过创造平等交流空间,打破空间壁垒,推送引发共鸣的内容,拉近心理距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基于智能算法等技术,通过情感分析、用户画像等手段实时监测网络空间中的言论和动态,及时发现并预警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偏见。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情感分析工具,对社交媒体上的文本数据进行情感倾向判断,识别出带有负面情绪或偏见的言论,精准分析其传播趋势和影响范围,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借助智能客服系统、在线法律咨询平台如“小法智能法律问答系统”等,为各族群众提供及时的政策法规咨询,解答疑问、消除误解。利用智能心理疏导软件,如“心情管家”“AI心理咨询师”等,为各族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助缓解因误解偏见引发的负面情绪,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画好线上线下最大同心圆。
以人工智能增“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落细。通过人工智能精准实施民族政策法规,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创新,提高工作针对性、有效性。
构建民族事务智慧治理体系,利用人工智能精准识别不同地区、群体需求,为民族政策法规调整及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制定提供精细参考,助力政策法规完善与评估。通过智能传感器收集农田、生态等数据,智能摄像头和卫星遥感监测环境,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趋势等,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运用人工智能构建智能评估系统,整合教育、医疗等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模型,实时监测政策实施效果,如跟踪教育资金使用、医疗设施利用率,及时发现问题,为政策法规调整提供依据,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进“人工智能+管理服务”,为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事业全方位赋能。在医疗领域,通过远程医疗系统集成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偏远地区患者可通过智能设备上传症状、病历,系统根据上传材料快速分析并辅助医生给出精准诊疗建议,有效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在教育领域,运用智能教育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和特点,为每个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助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在政务领域,通过智能政务系统集成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不断优化在线咨询、预约、办理等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政务效率。例如,智能政务机器人可实时解答群众疑问,引导办理各类事务,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民族地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大力推动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新兴领域的发展,积极拓展其多元应用场景。在智慧农业方面,借助智能传感器收集农田信息,用图像识别技术监测作物生长态势和病虫害,并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数据,实现精准种植。在智慧旅游领域,依据游客信息提供个性化旅游方案,并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虚拟旅游体验。这些举措不仅能为民族地区注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助力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且使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红利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国家发展的时代脉搏,自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心,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作为时代变革的引擎,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驱动力。通过塑造视觉符号、激发情感共鸣、优化治理效能等,人工智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更为具体的实践和体验,通过精准服务和场景创新,让各族群众在共享数字化成果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