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岜莱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告别月亮山
星星眨眼
玉米的祭拜
“侗族鸟巢”里的恋曲
小镇里交换自然
北部湾畔故事多
德保矮马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6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侗族鸟巢”里的恋曲

□ 丘文桥
▲《坐妹·三江》演出现场。 张友豪 摄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也是中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成立最早、侗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该县古宜镇的夜色,被一座形似“鸟巢”的巨大木构建筑悄然点亮。在这里,侗族风情大型实景演出《坐妹·三江》每晚如约启幕,把侗族千年婚恋传统浓缩为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为观众带来一场精神洗礼。

《坐妹·三江》是中国首部侗族风情大型实景演出节目,2014年荣获广西文艺最高奖项铜鼓奖,2023年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四十强”和获评“广西夜间文化旅游品牌”。节目将侗族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服饰文化等通过精心制作融合在一起,完美呈现侗族地区最美好、最淳朴、最浪漫的爱情故事——行歌坐妹。

夜幕降临,成群结队的侗族小伙会跑到侗寨的姑娘家“坐妹”。“坐妹”在侗语中称为“行歌坐夜”,是侗族青年独特的恋爱仪式。小伙通过聊故事、谈生活、比才艺等方式来展现自我,俘获姑娘的芳心,而姑娘们会贤惠地打油茶、煮鸭粥给小伙子们品尝。男女双方从接触、了解、深入交流到培养感情,直至步入婚姻的殿堂。有时候,姑娘们会给小伙设置障碍,不让小伙进家门,而小伙就会想方设法博取姑娘的欢心,包括唱侗歌、弹琵琶、讲故事等。《坐妹·三江》的舞台是一本被打开的侗族声音与身体的百科全书。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天籁如清泉流淌,其复调结构本身便是文化基因的声学隐喻,个体独立又相互应和,汇成和谐整体。芦笙踩堂的恢弘舞步踏出大地的心跳,多耶舞的环形狂欢如生命年轮的旋转。更可贵的是,那些濒临沉寂的音符,木叶吹歌的清澈、牛腿琴的低徊、琵琶叙事的悠长,被精心采撷,熔铸于这台当代艺术的熔炉中,在“侗乡鸟巢”的怀抱里重获呼吸。

《坐妹·三江》整台演出围绕“行歌坐夜”的主线,分为序·侗族大歌、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个章节,用夜晚的一更、二更、三更、四更的时间段划分章节,更具“夜”的神秘感,更突出坐夜的情调。

一更“走姑娘”以诗化意象解码侗族婚恋的时空哲学。当小伙子们划着竹排穿越虚拟山水,手提油灯走向姑娘的木楼时,舞台再现的不仅是求爱仪式,更是侗族“玩山走寨”的婚恋空间观,爱情在村寨间流动,婚姻由脚步丈量。小伙子们踏着月光走向“月堂”的身影,曾是侗寨夜晚最常见的风景。这种跨越村寨的求爱方式,暗示着侗族社会对通婚圈的文化规制,也彰显着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二更“闹姑娘”则是火塘边的社会学样本。舞台上,小伙子吹芦笙、弹琵琶的才艺竞技与姑娘纺纱织布、巧手打油茶的娴静场景交织。在真实的侗家月堂里,老人们专为年轻人制作长板凳,姑娘们在此织麻纺纱,小伙则携乐器前来对唱。这种看似嬉闹的场景,却蕴含着侗族社会对伴侣劳动技能、艺术修养的考察,婚恋被置于群体见证之下,个体选择与社群认同在此达成微妙平衡。

三更“坐妹”的私语时刻展现出侗族情感的辩证美学。当情投意合的男女离群私语,在牛腿琴声中互诉衷肠时,舞台灯光收束为两道追光,既照亮爱情的私密性,又反衬出群体性婚恋仪式的包容度。这种“群聚中的私语”结构,正是侗族婚俗最精妙之处:个体情感在集体仪式中萌发,情投意合者离群私语,自由恋爱在文化规约中生长,展现侗族爱情的含蓄与浓烈。

四更“破晓之喜”的华彩乐章是直指侗族婚礼的文化内核。舞台上新娘佩戴多层银项圈,身着家人手工缝制的嫁衣辞别父母,正是三江侗族“回门”仪式的艺术提炼。当送亲队伍挑着酸鱼、糯米、红猪穿行于舞台之上,鞭炮声中形成的视觉洪流,实则是侗族“偷亲”婚俗(除夕夜男方悄悄接新娘)与“亮相”礼仪(新娘次日挑水示勤劳品德)的文化集成。银饰丁当不仅是美的展示,更是宗族联姻的符号。歌声欢腾不仅是情绪表达,同时又是社群关系的重组宣言。新娘着银饰嫁衣辞亲,送亲队伍踏歌而行,将婚庆推向华彩高潮。

“侗乡鸟巢”本身就是建筑史诗的活态背景,它不仅是建筑奇观,更是一座微缩的侗族精神家园。这座木构建筑,将侗族干栏式建筑、鼓楼、风雨桥等营造技艺熔铸为环形剧场,当演员在吊脚楼、鼓楼、风雨桥构成的立体场景中穿梭,建筑不再是静态布景,而成为文化叙事的主动参与者。鼓楼的庄严、风雨桥的灵动、吊脚楼群落的错落,这些侗民族符号化的建筑元素以榫卯的精妙咬合在舞台上重构,无声地诉说着侗族对和谐秩序的深刻理解。这种建筑符号的转译,使整场演出成为侗族营造技艺的活化展陈。

当牛腿琴声通过剧场音响传向远方,那既是侗族祖先的千年回响,也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注脚。月光隐入晨曦,舞台上送亲队伍的歌声渐渐远去,但文化的回响仍在继续。《坐妹·三江》的价值不仅在于将行歌坐夜的浪漫诗篇凝固为75分钟的视听盛宴,更在于它揭示了一条民族文化现代存续的路径: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对仪式的刻板复制和标本式封存,不在于固化形态,而在于激活基因,更是让这种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当演出终场观众涌入舞台共跳多耶舞,当散场后游客咀嚼着油茶余香仰望星空,侗族文化便在这沉浸式体验中,实现了从“他者景观”到“生命共鸣”的升华。当大幕开启,银项圈在灯光下闪耀,牛腿琴声掠过虚拟的梯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个民族向历史致敬、向未来出发的庄重宣言。

(作者系本报签约作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