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田林:非遗为笔书新卷 团结作弦奏强音
三江:欢唱河歌展风情
李伊园:一针一线绣出幸福新生活
“独占鳌头下九天”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5年6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林:非遗为笔书新卷 团结作弦奏强音

 

在田林大地上,千年非遗如璀璨星斗,镶嵌于多民族文化星空。近年来,田林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化强县、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勾勒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画卷,奏响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

夯根基,构建全域非遗传承体系。田林以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为基底,构建起“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保护网,形成“县有中心、乡有基地、村有传习点”的全域传承矩阵。走进万吉山森林公园,沉浸式场景复原让历史触手可及:百年壮剧戏服绣纹如新,瑶族铜鼓复制品泛着古朴光泽。全县14个乡镇文化站、169个村文化服务中心均设立非遗角,年接待研学游客超10万人次。研学队伍中,既有孩童临摹壮剧脸谱,也有老人在铜鼓前驻足沉思,这里成为各族群众共享的“精神家园”。

梯队培育,四代同堂传薪火。120支业余壮剧团、4000余名演员组成“老中青幼”传承链:壮族老艺人手把手教瑶族青年扎髯口,瑶族铜鼓传承人指导汉族学生击打节奏;10余所中小学的3000余名“小戏骨”以少儿壮剧健身操为课间操,在一招一式中领悟文化内涵。国家级传承人黄明荣带着铜鼓进校园、进景区,让各族青年在统一的鼓点中找到文化归属感。

推动非遗产业融合发展,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实现“保护—利用—富民”良性循环。爱善现代农业庄园打造“那”文化研学营地,开发瑶绣体验、壮锦织造观摩、图腾民宿住宿、农事歌谣展演等项目。定安镇将“销正月”与“西林教案”历史资源结合,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八渡乡瑶绣传承基地里,300名绣娘飞针走线,将蝴蝶纹、太阳纹绣成香包、围巾,产品远销湘粤。田林县盘王民族刺绣厂年创收超140万元,吉祥香包通过直播间单日最高售出300个,单品销量超2000个。

非遗+数字,古老技艺触网“出圈”。5G覆盖的智慧农业庄园里,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事管理数字化;壮剧虚拟剧场上线点击量破50万;瑶族刺绣线上商城在“广西三月三”等节庆期间销售额28万元,同比增长60%。短视频直播推动非遗触网传播,相关内容累计曝光超千万次。

打造节庆品牌,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连续举办16届的壮剧艺术节在2025年再攀高峰:越南及中国桂滇黔三省区剧团同台献艺,沉浸式“壮剧情景体验”与“千人长桌宴”吸引线下游客8万人次,23场直播累计153.89万人次观看。壮族“祭瑶娘”、瑶族“盘王节”等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舞台上各族演员联袂献艺,长桌宴旁群众共学挑花,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课堂。

2025年北京春晚,平山木柄瑶铜鼓队《同乐舞》以磅礴鼓点敲响团结强音,网络播出点击量破亿;壮剧《耍夫妻》亮相武汉全国戏曲会演;瑶绣作品入选自治区精品展,在南宁、广州巡展引发现场热议。

凝聚统战力量共护非遗。统一战线成为非遗传承的特色引擎,凝聚各领域力量,共绘非遗保护与民族团结的同心圆。在文化研究领域,党外人士深耕非遗文脉,推动非遗文化从实践传承向学术研究深化拓展。在文旅融合方面,民主党派提出的“东西南北中”线路,串联全县非遗景点,游客循着铜鼓韵律、踩着壮剧节拍,沉浸式探寻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脉络,该线路已成为区域文旅融合的标杆项目。

(姚伦伸)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