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构建“边疆治理+民族融合”实践体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实践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靖西依托28所“国门”党校,打造党性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4条现场教学精品线路,开发84门特色课程。组织6个文艺宣讲队利用壮族八音、末轮小调、山歌对唱等方式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深入实施“国旗工程”,在152.5公里边境线近1万户边民屋顶插上国旗,引导边疆地区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文化浸润,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292个村级党群服务阵地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民族之家等功能室,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化125个抵边屯、2个边境口岸、4个边民互市点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基层党组织创优示范成果,推动星级村党组织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同创共建,建成“百里边关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助力打造39个市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村街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民生提质,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靖西将民族事务纳入县乡村屯“一网统筹”信息化平台治理事项。此外,深化“国门”党建联建议事决策机制,推动龙邦国际性口岸18家驻边单位和抵边村屯组织联动、治安联防、措施联推。创建易地搬迁安置点“服务365·天天我都在”智慧服务平台试点,“一站式”办好各族群众的民生实事和公共事务1000余件次,构建多民族共居共学、和谐善治的互嵌式社区。
产业赋能,构建各民族经济共生体。实施“党建+农文旅”富民计划,整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各项资金3000余万元;持续完善民族特色村寨、边关风情旅游带等配套设施建设。健全“民族同心”育才机制,通过“能人治村”“名师带徒”方式,培育电商主播、刺绣织锦人才等致富带头人1482名,助力百香果山楂、壮锦、绣球等民贸民品年销售额达5600多万元。联合多部门开展“百企边关行”活动,推动38个边民合作社和15家企业共同运营落地加工项目,带动3560名各族群众就近就业,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850万元。
(农开鹏 梁姜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