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民族宗教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广西首次为“刘三姐”建立文化档案并举办展览
桂林各族群众共庆古尔邦节
非遗蝶歌传薪火 富川青年诵党恩
靖西构建“边疆治理 +民族融合”实践体系
环江50名村干赴深圳取经
贺州召开市委民族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5年6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西首次为“刘三姐”建立文化档案并举办展览

▲开展仪式现场。
 

今年6月9日是第18个国际档案日。当天下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南宁市国家档案馆联合主办的“民族瑰宝 千年记忆——刘三姐文化档案展”在南宁开展。据介绍,这是广西在政府层面首次为刘三姐建立文化档案并举办展览。

刘三姐是广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文化品牌和符号。此次展览用档案呈现了刘三姐如何从一个民间传说,具象化为鲜活可亲的人物形象,再发展成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现象级文化品牌,充分展现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精心培育刘三姐文化名片的成果。

该展览分序厅、文献史料里的刘三姐、新中国成立后刘三姐文化发展、改革开放后刘三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新时代刘三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5个板块,通过300多份珍贵的档案文献,展示刘三姐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繁荣,以此讲好源于广西的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为服务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贡献档案力量。

据介绍,此次展览展品涵盖剧本手稿、古籍文献、照片、影像资料等类型,其中有近百件刘三姐文化档案属于首次亮相。展厅中“年龄”最大的展品,是191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旧小说》,距今已有110多年历史。还有一些展品也弥足珍贵,如彩调剧《刘三姐》剧本第一方案原稿;1960年歌舞剧《刘三姐》进京演出期间,朱德、乌兰夫、邓颖超等同志在中南海怀仁堂于该剧演出后与演职人员合影照片;1963年文化部批复同意向印度尼西亚华侨提供《刘三姐》有关资料的文件等,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

在当天举行的刘三姐文化档案捐赠仪式上,创作于1991年的彩调剧《刘三姐》(第九方案)手稿原件,由创作组成员曾昭文先生之子交由何振强先生捐赠。广西戏剧院、刘三姐扮演者傅锦华女儿傅彬彬等也捐赠了刘三姐演出相关照片,自治区档案馆领导为捐赠者颁发了收藏证书。

自治区档案馆副馆长蒋宏灵介绍,该展览展期暂定2年,公众可通过档案馆官方微信号或电话预约参观,自治区档案馆将不断增加刘三姐文化档案精品,使之成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报记者 韦颖琛/文、图)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