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夏,由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广西作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跨越山海,在岭南大地圆满落幕。这是继2023年首届“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走进广西之后的第二次交流活动。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9国的25位青年作家和中国的21位青年作家共同参与,活动历时7天、跨越800公里的行程,不仅是文学服务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也是在中国作家协会指导和带领下,广西、广东两地作协深化合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创新实践。
跨越山海的文学之行
文学交流的本质是心灵的共振。作家们在中马钦州产业园触摸“两国双园”合作的创新脉动;在平陆运河青年枢纽工程现场感受中国“向海图强”的壮阔气象;于钦州坭兴陶博物馆品味泥土淬火成器的千年技艺温度;在东莞“中国作家第一村”,城乡书写的异同成为热议话题;珠江夜游的联欢会上,烟雨漫江,作家们的欢声笑语汇成欢乐的海洋。
46名作家在广西相遇的第一天,以一场畅所欲言的交流座谈会,从文化责任、创作理念、区域合作等维度展开思想碰撞。柬埔寨作家布隆布拉尼感慨:“文学是民族精神的镜子,更是世界文明的窗口。”缅甸作家吴翁貌则提出:“青年作家应成为文化信使,让文字在交流中消弭误解,传递温暖。”中外作家的深度交流,为区域文学合作埋下充满希望的种子。
在广西民族大学的广西现代文学馆里,中国作家张菁感动于广西文学一路走来的执着、坚韧与温度,在一代代接续成长的广西作家中,她看到了老前辈、好朋友、新面孔,看到了“文学世界中人类共通的爱与痛”,“契合的人终究会相遇”的感慨油然而生。青年作家蒋在体验坭兴陶制作,当沾满泥水的粗坯在手中渐渐呈现形状,她收获到“写作和制坯一样,都需要专注”。
在暨南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学的审美特征”讲座上,在蒋述卓教授的精彩解读下,作家们了解了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的古典美学到当代文学的创新表达的发展历程,大家听得入神入迷,一幅中华审美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越南作家阮仲胜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中国的唐诗、四大名著等古典作品,能够踏上这趟文化之旅,对他而言可谓终生难忘。“我相信虽然各国语言不同,但人文精神相通,作家们应该朝着真善美的方向,积极主动发挥创造精神,成为文化交流和创造的先锋。”
正如广西文联主席、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所言,“这次跨越中国两省区的文学之旅,必将为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的篇章,必将为各位作家带来丰富的创作素材。”
心心相印的友谊之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与印度尼西亚谚语“真正的朋友,即使被海洋隔开,依然感觉亲近”都表达了同样的意境:真正的友情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
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泰国作家周小丫是第二次参加“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活动,她既兴奋于见到上次一起参加活动的老朋友,也很高兴能结识来自其他国家的新朋友。虽然是第二次参加活动,但这趟行程让她看到了更多“意想不到”的中国的一面,收获满满。
新加坡作家林艺君喜出望外地重逢了自己就读南洋理工大学时的特邀驻校作家东西老师,师生相见,格外欣喜激动。参访广西现代文学馆时,她不仅特意找到东西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回响》,更感到此次活动,为她提供了一次弥足珍贵的师生重聚与获得宝贵友谊的机会。
中国与东盟作家坦诚相见,相处融洽,珍惜情谊,一幕幕让人感受到文化交流的力量与温暖。行程中,缅甸作家吴珊武拿出名片,微笑着递给一路同行的作家。用餐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作家们相互在《活动手册》上签名留念。一句句温馨的祝福,一笔笔真挚的签名,都成为了大家友谊的永恒见证。无论是印度尼西亚作家林建杰的诗歌《赠“钦”友》,还是越南作家阮仲胜的《赠文友》,都用诗意的语言道出了对中国与东盟作家之间深厚情谊的珍视。
激扬梦想的青春之行
青春最动人的力量,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始终保有对世界的好奇与善意。作家们用敏锐的观察、鲜活的笔触和开放的胸怀,为这次活动注入了蓬勃朝气。
漫步于广西民族大学校园,绵密的雨水降落下来。雨滴打在树叶上,发出细微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未尽的话语。这一刻,触发了越南诗人乔碧后的创作灵感。她写下诗歌《南宁紫雨》:“翠拥千重的南宁城/你在紫云深处漾清辉……我是你季候里结出的香果/珍藏的紫籽播撒新希望”。这首诗还成为乔碧后在作品分享会上的朗诵作品。
就是这场连接10个国家的作品分享会,令有关文学的梦想与青春的故事接连展现。中国作家吕周航、马来西亚作家王晋恒和王修捷、印度尼西亚作家林建杰联合演绎说唱节目《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之所以选择苏轼的《定风波》,是因为连日的阴雨天忽然在作品分享会前夕放晴,晚霞映照半空,空气格外清新,《定风波》以超然物外的意境和豁达乐观的情怀著称,与雨过天晴的意境不谋而合,也是中国和东盟作家对壮怀激烈的一种向往。
青年作家联欢会上,动人的歌声回荡在珠江两岸。这是一艘承载青春之歌的航船,也是梦想启航之船。珠江的辽阔与壮美,正如青春般充满无限可能。
桂粤两地的协作之行
在中国作家协会指导和带领下,广西、广东两地作协首次共同举办“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活动。两地精诚团结、紧密合作,形成跨省区联动。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主任张洪斌表示:“将足迹从广西延伸至广东,这是一条融汇历史文脉与时代潮声的文学之路,既是对首届精神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深情展望。”
两地活动内容协同创新,实现情感联结,资源整合,促进跨国创作灵感碰撞。特别是在传播层面,两地紧密协作,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国际传播”矩阵,活动报道在《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报》、中国作家网、人民网、学习强国、广东广播电视台、《广西日报》、当代广西网、《广西民族报》等媒体平台发布,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推出文图报道60多篇、短视频40多个、作家专访10余次,在国外媒体平台发布活动报道20余次,全面及时生动报道了活动情况,实现了融媒体传播的新突破。其中广西作协成立宣传小组,从活动的初始创意、制定采访方案、组织开展,到后期编辑制作,均落实人员负责组织、沟通和协调。除了在地化宣传外,还重视海外宣传,利用广西国际传播中心和南宁国际传播中心开设的国内和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推出系列短视频30多条。同时,在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媒体落地,瑞典《北欧时报》也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扩大了传播声量,为跨省区文学活动提供了经验和样本。
广泛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提升了东盟青年作家的受关注度。启程赴华前,中国驻泰国使馆文化参赞在使馆接见了部分参与活动的泰国作家;活动结束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万象节目制作室邀请与会的老挝作家参与其与老挝国家电视台合作的《新视点》访谈节目,畅谈中国之行的收获,该节目在老挝国家电视台播出。无论是记者用镜头定格精彩,作家用文字记录思想叙说感受,还是《文艺报》《广西民族报》等谋划推出的作品专辑,都将这场文学之旅的精彩片段与思想火花传递得更远、留存得更久,并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
(本版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