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罗甸县凤亭乡的蛮瓦支部,是贵州省第一个党支部,在滇黔桂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建立蛮瓦支部的,是广西东兰人民的优秀儿子黄举平。几年前,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有关同志在县老促会的带领下,来到罗甸县的凤亭乡,参观了中共蛮瓦支部旧址,涉足革命前辈走过的地方,一段隐藏于红水河畔的斗争故事,渐渐浮现于眼前。
黄举平于1904年出生于东兰县武篆镇弄竹村,多年艰苦革命斗争的锻炼与考验,使黄举平的思想日趋成熟,斗争才干日益增长,成为韦拔群忠诚可靠的助手。
1925年9月,韦拔群在武篆北帝岩(今列宁岩)开办广西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黄举平毅然弃学投奔农讲所。在农讲所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寻求革命真理,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街头宣传。农讲所结业后,黄举平被派往东兰中山一带开展农运工作,成为东兰农民自卫军的一名队员。
为培养农民运动骨干,作为农民运动活跃分子的黄举平被选派到中共广西地下党在南宁开办的广西省立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后被委任为右江农民运动特派员,先后在恩隆县的江州、百色县的月篆等地领导农运工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敌军开赴东兰,妄图消灭东兰农军。黄举平奉韦拔群之命回到东兰,担任县游击队中队长,率领农军与敌周旋,成功击溃敌军,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和军粮。
1929年1月,经韦拔群介绍,黄举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按党中央指示,红七军主力向东与中央红军会合。红七军主力北上后,新桂系军阀出动兵力,对右江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在形势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右江特委和独立师党委,在西山(今巴马西山)弄京果六峒召开紧急会议。根据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为保存党的干部力量,会议提出向外发展的计划,决定将武装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各地活动,抽调黄松坚、黄举平等30名干部,分两路到外线的黔桂边和右江下游等地开辟新区,寻找新的立足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黄举平在林佑屯(今天峨县境内)主持召开党员大会,宣布右江特委的决定:成立中共黔桂边委员会和边区革命委员会,黄举平任边委书记兼边区革委主席,黄伯尧任边委组织委员,牙美元任宣传委员,韦国英任军事委员。黔桂边委决定以天峨和罗甸县的蛮瓦为发展基础。
红七军二十一师成立后,为保存革命力量,决定到外线开辟新区。凤山县金牙乡党支部书记、二十一师六十三团三营三连连长黄衡球奉命前往天峨甲马昂里屯,对天峨巡督队队长陈达三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化敌为友。黄衡球成功进入陈达三处,开展转化工作。后因形势危急,陈达三将黄衡球介绍到贵州罗甸县蛮瓦地方实力派人物陈绣卿处。黄衡球到达蛮瓦,得到陈绣卿的收留。经过接触,陈绣卿对黄衡球十分器重,黄衡球在蛮瓦站稳了脚跟。
1932年9月,黄举平、黄伯尧来到罗甸县蛮瓦,对陈绣卿进行统战工作。陈绣卿表示愿意双方“以朋友相处”,并欢迎黔桂边派来的人。随后,黄举平、黄伯尧和黄衡球在蛮瓦成立贵州省第一个党支部,黄举平任书记。支部成立后,黄衡球继续在陈绣卿处活动,黄举平、黄伯尧则辗转于红水河畔开展工作。10月、12月,红七军第二十一师师长韦拔群、政委陈洪涛相继牺牲。噩耗传来,滇黔桂革命根据地被黑云笼罩着,黄举平悲痛之余,仍坚持革命目标,誓把革命的火种向周边蔓延。
黄衡球派廖庆云向黄举平汇报,建议利用贵州军阀毛光翔和王家烈之间的矛盾开展兵运工作。黄举平与黄世新、廖庆云等人研究后,决定派黄鸿腾、廖庆云等人打入王家烈部,伺机策动兵变,同时安排韦寿昌等人深入八达、平初等地开展革命活动。
在平初寨,黄举平结交了黄景华(其堂兄黄景兴系罗甸县龙坪联保第七保保长),认黄景华做兄弟,同黄一起下地劳动,在黄家住宿,亲如兄弟。一天,黄举平、韦寿昌在进城活动的途中,被放哨的罗甸县团警盘查,这些团警以面生嫌疑黄举平是陈绣卿部的密探为由,将他扣押解送罗甸县政府关押审讯。黄举平入狱期间,无论敌人怎么威胁利诱,他始终不泄露一丝一毫的组织机密,咬定自己是为了谋生到贵州做小生意的商人。在狱中,他结交了当地一名因为土地纠纷而无辜被关押的难友黄景熙,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黄举平被关押后,黔桂边委的其他同志内心十分焦急,反复研究并拟订了如何将他营救出狱的两个方案:一是组织武装劫狱抢救,二是申诉说理斗争。黄举平接到这两个营救方案后,经过深思熟虑作出决定,不能采用第一个方案,可用第二个方案。于是黄举平按照第二个方案写申诉书,要求释放无辜。一天,罗甸县政府通知龙坪联保第七保保长黄景兴传黄景华到县政府审问。审问中,黄景华认定黄举平是其家兄弟,并竭力为他担保。黄景熙出狱后,也致力为黄举平奔走呼号,证明黄举平是商人。
罗甸县政府在黄举平身上找不到任何证据,加上革命组织的多方营救和当地友人的证明和担保,黄举平始得获释。黄举平出狱后转回蛮瓦,以蛮瓦为中心,辗转于红水河畔,将革命活动从罗甸县当时的第五区(今八茂)扩展到县城第六区的罗悃、沟亭、罗妥、平亭、罗暮和第七区(今属望谟)的桑郎、昂武、渡邑、纳夜、麻山等地。
1934年春,活动在西山一带的黄世新、黄唤民、杨正规、覃兴荣等,经过艰苦的斗争,革命形势已开始有了转机。为了进一步发展西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形势,黄世新、黄唤民等人派瑶族战士覃卜仁、罗卜胞专程到凌云县平乐汇报西山的革命斗争情况,并迎接黄举平回西山主持全面工作。这时黔桂边区的革命形势已有新的变化,蛮瓦支部的活动也在不断扩展。黄举平在蛮瓦把黔桂边委、边革委的一切工作,交给军事委员韦国英负责,留黄衡球在蛮瓦继续工作,自己带着一支小队伍返回西山。黔桂边委仍以蛮瓦为革命活动中心,继续开展黔桂边区的革命斗争。
蛮瓦支部作为中共黔桂边委在贵州建立的早期中共地下党支部,在领导黔桂边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曾有过不可低估的作用,也为后来发生在麻山地区的各族人民反抗国民党暴政的斗争,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在风雨如晦的革命岁月里,黄举平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坚持在右江、滇黔桂边区开展长期而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黄举平先后担任东兰县委书记等职务,为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将永远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