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向丽娟,作为自治区民宗委选派到宁明县寨安乡那练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那练村,位于祖国南疆的边陲村庄,曾因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而面临诸多挑战。2023年,向丽娟带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来到这里,她暗下决心:“来了就要留下实实在在的脚印!”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她迅速调整状态,全身心投入到驻村工作中。两年间,她从“大伯”“大娘”“吃饭没”等日常问候语学起,用当地语言和群众沟通交流,从“外来户”变成了村民口中的“自家人”,她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振兴答卷”,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和尊敬。
党建引领,创新“五心”工作法
“党建不是摆样子,必须真正引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她深知,要改变那练村的面貌,就必须深入了解村情民意,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在熟悉工作后,向丽娟创新提出“五心”党建理念,作为自己工作的抓手。围绕“红心”,她协调组织边检站等单位到村里开展形式多样的联建活动,让爱国爱党,拥军护军情怀在边陲村寨扎根。围绕“同心”,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那练村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创建成果,让那练村获评“广西民族特色村寨”荣誉。围绕“暖心”,她带领驻村工作队遍访全村脱贫户,争取资金建设15个民生项目,让群众切身感到温暖。围绕“信心”,她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创建品牌、流转土地、解决销路,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两年平均增长45%。她还组织推动《那练村志》的编写工作,系统总结那练村在新时代的新变化。围绕“恒心”,她紧抓清廉乡村建设,使那练村成功入选崇左市清廉乡村储备名单。
红心铸魂,传承革命精神
那练村是宁明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丽娟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利用“红色电影院”每月放映《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累计观影超2000人次;组织党员群众参观革命纪念园区,重温那练村“红头军”抗击敌人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组织党员群众开展纪念“五·一二”革命活动;邀请边防检查站、派出所等党政军单位联合开展慰问孤寡老人、助力农忙春耕、“六一”向国旗敬礼等主题党日活动,利用多种多样形式宣讲革命故事,弘扬爱国精神。2024年,她牵头参与那练革命纪念馆内部布展,将民宗委帮扶历程、民族团结故事融入布展,成为全县党员教育新阵地。
同心聚力,深化民族团结
那练村位于宁明县东南部,距离县城3公里,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共有590户2442人,大多数村民为壮族人口。作为自治区民宗委派出的驻村干部,向丽娟善于团结各族群众,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她三次组织策划村里的歌坡节、“五·一二”革命纪念活动,组织关于民歌彩调、土布染织、竹艺编织等民族特色遗产的培训工作,在节目中穿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在单位的大力帮扶下,在浦简屯打造出民族团结进步走廊;在村委和进村路口等处设置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宣传最新的民族工作动态和成就,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结合本村历史,打造民族文化广场和“五个共同”文化长廊,2024年夏天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师生到村调研,还夸赞村里的“五个共同”文化长廊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本村特色,让群众能看懂、能理解。在她的带领下,那练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巩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创建成果,2023年获得“第四批广西民族特色村寨”荣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暖心惠民,破解民生难题
向丽娟在驻村日记里写道“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村民的难处,再小也是大事”。小周是村里走出去的一名艺术类大学生,她因家庭在2023年突遭变故而陷入经济困境,还要为自己的学费发愁。向丽娟急人所急,不仅为其申请低保,而且还向乡镇申请经费,聘请小周为村里画几幅墙绘,为其提供暑期工作机会。墙绘扮靓了村子,引来村民的围观和点赞,这让小周觉得很有成就感,她说:“向书记给我这个暑期工作的机会,不仅让我解了燃眉之急,也让我发挥专业技能美化村子,为家乡作了贡献。”向丽娟在驻村期间,带领工作队遍访全村589户,建立“一户一策”帮扶台账,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重点户、预警户的情况,她紧盯防返贫底线,为34名困难群众开发公益性岗位,发放雨露计划补助5.9万元,消除4户监测户的返贫风险。“多亏向书记帮我申请公益性岗位,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脱贫户农大姐高兴地说。针对群众反映的道路泥泞、排水不畅等问题,她争取资金330万元,硬化道路5公里,修建排污水渠13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新建民族文化广场和休闲公园5处,推动村容村貌“蝶变”。村民感慨道:“以前雨天出门两脚泥,现在路灯亮堂堂,广场能跳舞,日子越过越舒坦!”
产业振兴,激活发展动能
乡村振兴的最大难题,就是农村“钱难挣,留不住人”。现在种粮食,成本高昂,价格却不尽如人意。农民辛勤劳作一整年,利润微薄。不少地方新鲜蔬菜因销路不畅,只能在田间腐烂,化作肥料。那腐烂的不仅是蔬菜,更是农民的心血与希望。经济作物利润稍高,但在粮食安全的根基下,限制重重,稍有不慎便可能面临处罚。为了提高收入,农民们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如此一来,农村“烟火气”渐散,曾经热闹的村落变得冷清。面对村集体收入薄弱的困境,向丽娟探索“土地流转+品牌赋能”模式,协调各类扶持资金,助力村集体落实强村富民产业项目,推动村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余亩,打造“那练香米”“那练香糯”特色品牌,2023年以高于市场价销售大米2000余公斤,带动农户增收;引进甘蔗种植项目,2024年收获180吨,增收25万元。此外,她盘活闲置资产,将一处闲置3年之久的综合养殖场对外租赁,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她协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清退桉树3000余亩,新增耕地面积,推动水稻年产量提升30%;争取资金55.35万元,修建产业路8公里,实现农业机械化全覆盖。2024年,那练村承办宁明县农业现场会3次,县委书记现场点赞:“那练的农业模式值得全县推广!”
驻村两年,一生牵挂。向丽娟在两年的驻村历练中成长为“项目能手”。如今的那练村,道路宽阔整洁,田野中稻浪翻滚,耕地里沃土广布、甘蔗成林,村道旁国旗飘扬、路灯明亮,广场上歌声阵阵、舞步欢快,群众生活幸福安康……这些景象都是她用初心和汗水浇灌的成果,更让她笃信自己这两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说:“乡村振兴就像接力赛,我只能跑一棒,但未来无论在哪,我都将一直关心这个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未来,她将继续带着这份赤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朱 毅/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