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倡议,致力于全球优秀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截至2024年,全球已认定86项,我国以22项位居首位。2022年7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青田举办,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强调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GIAHS集历史、民族、文化等多方面价值于一身,对农文旅融合、产业升级等意义重大。广西积极响应,贯彻品牌强农战略,借农业文化遗产之力,助力特色农业发展,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添砖加瓦。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活动中创造的,以物质和(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技术与知识的集成;在广义上涵盖农业生产生活创造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狭义上是指特定的农业生产系统。其保护与申报工作,是传统农业知识与现代农业技术交融的关键实践,对广西贯彻品牌强农战略,落实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可发挥重大作用。
推动遗产申报,彰显农遗特色
近年来,广西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中成绩斐然。2018 年,广西龙脊梯田作为“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闪耀于国际舞台。在国内层面,广西已有隆安壮族 “那文化” 稻作文化系统、恭城月柿栽培系统、横县茉莉花复合栽培系统以及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共计4项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项目充分彰显了广西农业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与深厚历史底蕴,每一项都是广西农业文明发展的生动见证。2024 年 6 月,广西灵山荔枝文化系统、广西合浦南珠文化系统、广西兴安灵渠农耕文化遗产、金秀瑶族自治县瑶药文化遗产、柳州稻螺共生复合系统农耕文化遗产等,一同被列入广西第一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系列成果,全方位展现了广西深厚的农业文化根基,为推动我区特色农业朝着产业化、品牌化方向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也为广西农业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
嵌入“五个家园”,凝聚民族力量
千百年来,广西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多元稻作农耕文化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形成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也造就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凝聚起各族人民对土地和家园的精神依恋与文化记忆。如在播种、收割等重要时节,各民族举办盛大的传统仪式,人们在家园团聚,制作特色美食,宴饮歌舞,祈求丰收,酬答土地。这些独特的节庆习俗成为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情感交融的重要载体。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民族精神家园的农耕文化底蕴,可助力各族人民共建精神富足、生活富裕、守望相助、宜居康寿、边疆稳定的家园。通过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文化宣传等多种手段,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融入“五个家园”建设实践,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夯实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文化根基。
融入文旅发展,促进民族三交
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赋能地方文旅产业,能够为区域发展增添全新内涵与蓬勃活力,有效培育文旅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充分发挥旅游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独特作用。一方面,通过农文旅融合,开发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独具魅力的文旅项目,精心设计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研学课程及研学旅行线路,激活民族地区文旅新领域。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可协调历史文化旅游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与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地,强化地域民族文化景观与传统优质农副产业的关联。这不仅有助于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 “桂字号” 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更能有力推进 “五个家园” 建设,从多个维度提升地方发展水平。概括而言,各地需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积极推动农业部门与文旅部门紧密合作,对地方文化进行系统整合与全方位展示。通过充分释放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实现地方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乡村社会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成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良好局面,为地方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