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西南面,坐落着一座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古村——陈索村。走在陈索村的巷道里,人们抬眼望去,主屋、厢房、天井、门楼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一座座青砖绿瓦、雕梁画栋的古建筑群,仿佛在诉说着蕴含其中的深厚历史底蕴。
近年来,陈索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强有力的“两委”班子队伍,坚持实干作风,依靠“苦干、实干、巧干”,干出了一片新天地。该村2022年2月入选广西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12月获得广西民族特色村寨,从曾经的“薄弱村”逐步蜕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宜居美村、文明新村、产业强村。
陈索村委有两份地图,一份是陈索村地形图,一份是乡村风貌提升规划图。近年来,陈索村积极探索村屯治理新路径,通过党建引领,创新推行“金花回娘家话事”活动机制,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治理。自2024年以来,村民自发捐资高达30多万元,不仅修复了古村道1000多米,疏通排水沟500多米,东村口绿化带400多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30多盏,还在家门口建设灯光篮球场,并在木格镇党委政府的协助下组织村民抢修了一座古建筑。
每年举办一次的“金花回娘家活动”,是其乡村治理的一大创新举措。活动中全村齐聚,畅所欲言,共同商讨本村发展的痛点热点,起到了“聚民心、解民意”的带动作用。同时,陈索村持续推进“五基三化”深化年行动,以培优育强为抓手,提升党员队伍战斗力,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奋斗,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大家注意脚下,我们现在所走着的是原汁原味的古村道,前面就是建筑面积为250平方米的贵县武官杨寿春的祖祠——司马第。”不远处正是陈索小学梁老师带领一年级同学走进杨氏司马第。陈索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有“形”,还有“魂”。该村积极利用本村现存的历史建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和阵地,成立由文化骨干、非遗传承人、志愿者等在内的文明实践理论宣讲队,用文艺演出、非遗展演、故事解说等形式,将四方古井、皮影戏、醒狮舞龙文化,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移风易俗等内容,生动形象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传递出弘扬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保护生态等价值理念。
村民的钱袋子鼓不鼓,关键看村子产业发展建设。过去陈索村产业发展是典型的“薄弱村”。自从2021年以来,陈索村聚焦问题导向,统筹规划,有力推动村集体经济“破茧成蝶”。
为搭上种植白玉蔗的便车,村党总支部书记黄兴英带领村“两委”干部深入本村,摸清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等基本情况,带领班子队伍创设陈索村白玉蔗合作社。近年来,多次组织村“两委”干部到集体经济先进村取经,不仅学习白玉蔗种植方式,还学习如何盘活“闲置资源”挖掘好“产业资源”,推动村集体产业持续发展的经验做法,积极吸引种植大户加入合作社,不断扩大白玉蔗种植面积,带动农户增收。
“目前村里已有成熟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是白玉蔗,连陈索米粉、手工芝麻白饼等特色产业都在探索发展农业产业联合体,期待能挖掘更多资源投入到产业发展中。”米粉企业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将多方面支持壮大陈索米粉、手工芝麻白饼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动各界力量保护传统村落,逐步打造出民族特色村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实现一村一景一品,形成集种植、观光、研学、康养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的新业态,稳步实现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翚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