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
3上一版
 
解码城市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现代化的“梧州风景”
贵港:“四聚”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篇文章”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码城市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现代化的“梧州风景”

□ 陈昭宇
 

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是服务各族群众、巩固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的政治基础,也是民族统一、社会和谐、社会安定的必然要求。但当前,城市民族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中心、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共治”管理网络,进一步提高城市民族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并逐步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城市民族工作的治理水平。

近年来,梧州市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聚焦经济互嵌、空间互嵌、文化互嵌三项重点,积极创造各民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以党的领导为根本,凝聚法治化治理合力。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融入民族工作各领域。一是将普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聚力推动普法工作开展,促进全民守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协调发展。二是修订完善34个市级部门组成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调整补充9个部门为市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不断提升法治化社会治理的合力。三是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崇尚法治、敬畏法律,自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逐步养成自觉在法律约束和监督之下工作的习惯,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四是注重加强各民族群众和宗教界人士法治培训,完善学习培训机制,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座谈会等常规形式组织各族群众和宗教界人士集中学习,把法治教育纳入讲经讲道中,提高他们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以“互嵌式”为途径,构建共享化社会条件。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和社区环境,持续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通过规划引导,不断推进城市民族聚居地基础设施局部提升改造工程,完善满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学习需求的各类场所和硬件配备,营建便捷舒适的人居生活环境。二是广泛利用“广西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茶话会、联欢会、大讲堂、书画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联谊交友活动,组织各族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不断增加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三是加强执法检查和普法宣传,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按法律办事,保证各民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四是创新开展为心理隔阂“做减法”,为民族团结“做加法”活动,以“推开一扇窗、敲开一扇门、聊一会天、吃一顿饭、帮一个人、解一分忧”的形式和网格化服务圈已成为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亮点特色,潜移默化中增强各族群众的亲近感、和谐度。

以“促融入”为抓手,规范精细化服务管理。坚持千方百计为来梧各族群众进城方便、融入顺畅、生活幸福创造条件、提供环境、解决难题,吸引各族群众来梧定居发展。一是出台社保补贴、税收减免、就业服务、档案托管等23条做法,协调中恒、茂圣等大型企业积极接纳外来务工人员、优秀大学毕业生,鼓励各族群众来梧留梧就业创业。试点推行“三管、十服务”模式,实行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房管人,提供民政、计生、教育、住房、户籍等10项服务,促进各民族流动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能融入”。二是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美好社区”“云上统战”等平台作用,开办“民族文化交流”课堂以及“云对唱”“云创作”“云比赛”等特色文化活动,积极做好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城市各民族互嵌融居的成功经验。强化基层治理。三是不断深化"1+5+N"街长制,组织公安、城管、环卫等5支队伍下沉街道社区一线,畅通群众诉求,优化基层治理环境。充分发挥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队、骑楼大妈、社区心理咨询师等队伍作用,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加防汛、维稳等各项志愿服务,构建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基层治理格局。四是充分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联动”机制处理影响稳定的苗头事件。其中,梧州市“一社区一心理咨询师”工作模式,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各民族群众缓解工作生活压力,缓解外来务工人员思乡之情,全面形成在“家门口”化解矛盾纠纷的高效模式。

在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探索打造一核多元全覆盖式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方面取得有效成果。在坚持依法处理的原则下,协同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共同打造精简、统一、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大厅,提供纠纷调解、司法确认、法律援助等服务,让各族群众诉求“最多跑一次”,有效推进平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域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成立市、城区、乡镇、社区四级心理服务中心(站),延伸“一社区一心理咨询师”服务触角到到心理问题易发、高发、多发群体,建立长者关爱服务、驾驶员情绪管理指导、中小学生心理建康和生命教育指导等特色心灵驿站。建立由200多名心理咨询师组成的社会心理服务专家库和人才库,组织发动高校心理专业学生、社区退休干部、退休医生等1.16万人组成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团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志愿相结合的方式,入驻心理服务中心(站),实现心理服务及时快捷无死角。

先后与百色、河池、云南、贵州等区内外民族地区签订劳务协作协议,搭建“桂黔·桂滇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跨区域劳务协作招聘平台,促进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推动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民族地区求职群众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积极拓宽企业招工渠道,大力促进各民族群众就业增收。近年来,梧州市本级及各县(市、区)与结对市、县共开展139次对接,输入地提供用工企业数1989家次,输入地提供就业岗位数303457个次,联合召开现场招聘会场数27场,远程在线招聘会场数2场,各族群众就业创业互嵌程度更深。以“需求点”为牵引,完善优化“金牌就业管家”零工市场,精准施策“点对点”送工上门。2023以来,点对点送工服务专车,接送返岗上岗应聘6193人次,其中送工到重点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3570人次。

“普及”为先,注重源头预防,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先后开展心理知识科普讲座2800多场次,惠及全市80多万群众,培育健康社会心态,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发生。“疏导”为要,坚持及时化解,依照“社区吹哨,心理咨询师报到”的工作模式,主动介入矛盾纠纷调处化解。2022年以来先后助力化解矛盾纠纷169起、协助降低“个极”苗头风险339人,及时参与重大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处置,先后介入18起心理干预事件,对1324名涉事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服务,有效防止次生问题的发生。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