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防城港市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将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紧密融合,成功探索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价值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路径,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增强“五个认同”,为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五个家园”建设,探索出可借鉴可复制的“防城港经验”。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内涵
防城港市地处祖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南濒北部湾,与越南相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革命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拥有众多宝贵的红色资源,辖区内所有县(市、区)早已实现革命老区全覆盖。一是组织文化工作者、党史专家和学者深入偏远山区、沿海村落,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地毯式普查与抢救性挖掘。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摸清红色文物家底,对全市范围内的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进行全面梳理和登记造册,详细记录每一处红色资源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保存现状。二是通过查阅海量档案资料、走访革命先辈及其后代、收集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众多被岁月尘封的红色珍宝得以重见天日。像那良抗日武装起义、十万山游击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的细节被一一还原,钟竹筠、黄木芬等革命英烈的英勇事迹被广泛传颂。三是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加大对红色文化的研究阐释力度。整合党校、社科研究机构等多方资源,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团队,深入研究本地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例如,对著名革命英烈刘镇夏的事迹进行深入挖掘,出版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著作和学术论文,使红色文化成为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
建强红色文化阵地,拓展实践
防城港市不断加大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利用,让红色文化阵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注重红色文化阵地建设,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和景区打造中,通过建设南屏瑶族乡六细革命教育基地、中越人民友谊公园、“三光企”革命武装起义纪念碑、防城城北烈士陵园等一批主题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红色文化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各族群众提供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平台。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打造那良镇大勉村、扶隆镇那厚村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村,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相结合,建设红色文化广场、纪念馆、民宿等村内设施,让游客在欣赏乡村美景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二是充分利用边境地区的地理优势,打造山海相连地标广场、东兴京族博物馆、"1314"界碑文化广场等一批红色文化边境长廊、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和边境地区“四个共同”文化宣传长廊,将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边关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使红色文化阵地成为展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窗口。这些红色文化阵地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主题活动等,吸引了大量群众前来参观学习,促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成为有故事有特色有影响的民族团结进步“红色打卡地”。三是通过邀请退休老党员、军转干部、退伍老战士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开展烈士事迹主题宣讲、文艺汇演、红色故事演讲比赛、民族特色美食展示等主题活动,在青少年学生心中深深埋下爱国种子,引导他们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例如,上思县叫安初中以“红色文化”为主题进行特色办学,打造“十万山下校园党旗红”品牌,提出“学革命精神,做红色传人”的口号,用老一辈革命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去引领学生,组建“小小红军班”开展各种公益活动,让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培根铸魂
防城港市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用好实践育人大平台,讲活讲好红色故事,切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见行见效。一是加强对红色文化研究、讲解、创作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定期举办红色文化培训班、研讨会、学术交流等活动,邀请区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指导,提高专业人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选派优秀人才到桂林、百色等革命老区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基层红色文化传承人和志愿者队伍,积极招募志愿者参与红色文化场馆的服务管理、活动组织等工作,不断壮大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力量。在各族群众中选拔培养一批熟悉本地红色文化、热爱文化传承工作的人员,通过培训使其成为红色文化的宣传员和讲解员,深入社区、农村、学校等地开展红色文化传承活动。例如,防城港市红色学校——光坡镇中心小学将红色课堂从教室延伸到校外,成立一支40名学生组成的“‘三光企’革命烈士纪念碑护碑队”,每年清明节、国庆节、"9·30"烈士纪念日 、“三光企”革命起义纪念日,护碑队队员们扛着队旗,排着队,击鼓吹号,步行穿过街道,走到约1公里外的烈士纪念碑进行清扫、护理。护碑队还配合各级党政部门、各单位,一起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上好行走的红色“大思政课”。三是将红色教育贯穿“教书育人”始终。各级教育部门将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主要抓手,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纷纷将红色文化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开发编写专门的红色文化教材,通过课堂讲授、主题班会、红色故事演讲等形式,让红色文化走进青少年的心灵深处。例如,防城港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防城中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学校积极打造“五红五进”党建品牌,将百年防中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立德树人实践,利用“三都讲坛”教研活动、“三会一课”中的专题党课活动,邀请革命烈士后人、先进典型人物、本地知名作家以及退休老教师回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创新红色文化载体,增进认同
防城港市把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平台载体,创新开展主题宣传教育、交流实践活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一是鼓励本土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红色素材,创作了壮族山歌剧《烽火边山情》、京族舞蹈《海魂·红色传承》等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将红色故事与民族文化元素巧妙融合,通过下乡巡演、社区展演等形式,深入到全市各个角落,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纷呈的红色文化盛宴,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打造线上红色文化传播矩阵。通过建设红色文化主题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账号等,定期推送红色历史知识、革命故事、研究成果等内容,让红色文化更加直观便捷的走进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此外,还举办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红色主题摄影展、红色影视创作等活动,鼓励各族群众积极参与,以创新的形式展现红色文化的时代魅力。三是延伸教育触角。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委联合市教育局、市妇联等部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家庭”活动,依托家长会、微信群等载体,向家长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育人理念,鼓励家长参与校内外各类德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真正起到“学校教育孩子”“孩子带动家长”“家长影响社会”的良好成效。
推动红色产业融合,赋能发展
防城港市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红色文化和旅游、影视、文创等产业结合起来,进而延长乡村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为边疆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力赋能。一是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创新。防城港市整合红色文化、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等优势资源,精心打造了“滨海红色风情之旅”“爱国主义情怀之旅”“红色边关之旅”等多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将沿海沿边的红色遗址遗迹与京族、瑶族等民族特色村寨串联起来,游客在参观红色景点缅怀革命先烈后,能够深入民族村寨体验独特的民俗文化、品尝特色美食、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实现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带动了当地各族群众就业增收,共享红色文化发展成果。截至目前,全市现有24个特色红色旅游景点,其中9个景点入选广西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二是红色文艺演出蓄势成长。为进一步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防城港市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出沉浸式红色演艺项目,让红色文艺汇演成为推动乡村旅游的重要力量。以故事发生地上思县十万大山为原型拍摄的经典电影《英雄虎胆》为例,由其改编的广西首部红色杂技剧《英雄虎胆》自2021年7月首演以来,在全国各地巡回上演,不断传递英雄热血无畏的红色精神,深受业内专家和各界观众广泛好评。剧中多维度视觉空间技巧叠加的创新和运用,让技巧合理推动剧情发展,精心设计的无数亮点使古老传统的杂技在《英雄虎胆》剧情中得以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该剧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三是红色文创产品优化升级。积极引导本地企业和民间艺人,以红色文化元素为核心,结合民族工艺特色,开发出一系列创意十足、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产品。如以十万大山革命根据地为背景设计的壮锦摆件、印有红色革命标语和民族图案的陶瓷餐具、以民族英雄形象为原型的木雕工艺品等产品,既承载着红色记忆,又展现了民族文化魅力。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消费者喜爱,不仅提升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为各族群众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红色资源”优势向经济资源转化,助推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