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交流
3上一版
 
环江思恩镇:“四聚”促“四力”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之基
平桂区委党校念好“四字诀”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工作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5年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环江思恩镇:“四聚”促“四力”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之基

□ 韦 睿 黄 什
 

近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四聚四力”建设为抓手,强党建聚人心、兴产业谋发展、扬文化凝合力、重治理促和谐,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路子”,带领群众苦干实干,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23年,思恩镇党委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聚焦领袖嘱托,增强政治保障“向心力”。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突出支部带头,着力激发党员、群众活力,不断提升党员干部贯彻执行民族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壮大基层民族工作力量,成立政策宣传、技术培训、非遗传承等功能型党支部,成功创建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3个、四星级党组织1个。在镇政府和各行政村(社区),建成“同心文化广场”“同心文化园”“同心文化阵地(长廊)”12个,创建全区党员教育学用示范基地、全市“对党忠诚,感恩奋进”教育示范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教育基地各1个,全方位嵌入民族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坚实的思想文化阵地。组织各族群众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文化进校园”等主题活动120余场次,极大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全镇党员干部、村“两委”干部还深入网格片区、田间地头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重要指示精神等集中学习与宣讲135场次,引导全镇党员干部主动当好民族政策的宣传员、实用技术的推广员、非遗文化的传承员,激励党员始终走在促进民族融合、服务发展的最前沿,凝聚感恩奋进正能量。目前,思恩镇有民族文化传承人196人、致富带头人145名。同时以陈双村为试点,全面推行“屯务联管、生产联营、文艺联演、婚嫁联姻、治安联防、品牌联创”文明共建共享模式,构建互嵌式居住和生产生活环境。建立“一组三会”党群共治机制,全镇共成立162个党群理事会、352个户主代表会,推动少数民族事务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自己议、自己办”,民族团结意识显著增强。

聚焦产业振兴,增强创新发展“驱动力”。抓实贵南高铁开通发展新机遇,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行“党支部+能人+基地(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打造集农业生产、科研示范、创意体验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建设集农产品初加工、冷链物流、电商服务等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创新开展红心香柚节、沃柑砂糖橘节等活动,打响产品品牌,打开销售市场。通过生产联营、资源共享,带动群众抱团发展砂糖橘、桑蚕等特色产业,其中特色水果3万亩,年产值2.5亿元;桑蚕2.8万亩,年产值5亿元。创新打造特色商旅小镇,统筹各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收益金,跨地承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铺面,全力创建柳浪咧小镇。首创推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推+股民参与+资源整合+利益联结”的经营管理模式,聚合文旅资源,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稳就业稳增收。通过将花竹帽、傩面、“五香”美食、铜鼓等民族文化元素提炼再现,精心打造特色美食、文创文玩、民族服饰、中医养生、电商直播等主题产业街区,实现了“产、城、人、文、景”有机结合,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教为一体的特色商旅小镇和以非遗文化保护、文创产品开发、农特产品销售为地标的新文旅商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竭力创建以特色水果全产业链为核心,以多民族融合发展为主导,集“现代农业、民族文化、旅游观光、农家体验”于一体的秀美毛南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文创+旅游+研学”等多种发展模式,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田园综合体项目区年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不足500元提高到2023年的2.3万多元,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聚焦精神家园,提升文化认同“聚合力”。实施特色文化挖掘工程,积极打造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苗族苗年、瑶族盘王节、毛南族分龙节、广西“三月三”等民族重大节庆,各族群众相约而聚,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节庆活动,把同耕一片地、同饮一井水、同喝一碗酒、同演一场戏融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当中。塑造民族文化优质品牌,各族群众组建的芦笙队、龙舟队等文体团队,多次受邀参加广西区内外文体比赛,远赴国外演出,将文化品牌塑造成为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沟通交流的精神纽带。多次与台湾的少数民族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华文化认同,有效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充分发掘辖区优秀“非遗”文化,积极打造民俗文化博物馆、民族文化风情街、村史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成毛南族传统技艺展示培训中心、非遗“四坊”项目等,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每年累计接待学校、社会团体等开展产研学活动5000余人次,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

聚焦共建共治,提升社会治理“影响力”。坚持将民族事务纳入社会治理格局,着眼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以村为单位,推行“基层党建+社区(村屯)警务+网格化综合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将全镇划分162个屯级网格、培育352名网格员,形成以党委政府牵头、部门参与、村(社区)实施、居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组建由网格员、各民族党员、乡贤等组成的“石榴籽”调解队,联动调解少数民族矛盾纠纷,实现群众的诉求有人理、困难有人帮、事务有人办。积极培树文明新风,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心超市”积分制,组建12支特色志愿队伍900多名志愿者,定期开展清洁乡村、爱老敬老、移风易俗等服务,引导全镇各族群众以文明行为换取服务积分、以服务积分兑换生活物资,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高。大力开展“五好人物”“星级文明户”等主题评选活动,强化道德教育,共选树各类典型210余人次。2023年,思恩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陈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功入选自治区“十百千”示范所(站)。大力提升服务水平,持续优化便民服务中心环境,在推广普通话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除了提供便民服务事项44项外,还提供延时服务、上门服务、志愿服务等,累计服务各族群众办理政务服务事项1662件(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政务服务工作实现双提升。2023年,思恩镇便民服务中心获评全区乡镇级政务服务五星级大厅。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