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贵港市荷城初级中学
廖远彬——边境学校红领巾护界碑品牌的引领者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5年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港市荷城初级中学
——红荷莲心育青苗 团结花香满校园
▲贵港市荷城初中学生参加广西汉字听写大赛总决赛。 (学校供图)
 

贵港市荷城初级中学创办于2011年,是贵港市教育局直属、广西规模最大的寄宿制公办初中。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已从建校之初的3000多名学生发展成两所优质学校——荷城初中、荷城三中。如今,该校有学生8000多人、教职工400多人。学校坚持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倾力打造“红荷莲心”育人品牌,各族师生在这个和谐大家庭中共居共学同成长。2014年以来,该校中考成绩总分A+人数连续11年排名全市第一。该校先后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2024年9月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读书学习。”“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校园全领域,深深根植全体师生心灵深处。”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把增进共同性作为前提和方向,从学科融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化交流实践活动等方面,全方位、分众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打造“红荷莲心”育人品牌,引导全体师生永葆“莲心”本色。从道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选材作为思政课内容,印发《应知应会》小册子,让师生日常学习,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埋各族师生脑海、心田。在全校广泛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融入教育教学中,让师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践行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让“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成为最靓丽的风景线

“我今天能到清华园深造,与在荷城初中上学时受到的熏陶和养成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周一举行的具有荷中特色的国旗下的主题表演,面对国旗我们精神振奋,高唱国歌歌颂祖国,心中无比自豪。”黄志浩同学说。

学校通过三举措和谐育人,教学相长师生共进。一为持续开展“和谐强师工程”。通过“师徒结对”“领雁培养工程”“名师工作坊”等形式培养了350多名骨干教师。有黑龙江、云南、重庆等地65名教师融入荷中这个大家庭。其中来自黑龙江的苏南,在名师林靖的帮助下很快适应环境,现已担任语文组长。她感慨地说:“荷中是个团结温暖的大家庭,在荷中的日子,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二为实施“匠心育禾”工程。坚持每周举行“壮美广西 灵秀荷中 飞歌大地”国旗下主题表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才艺,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用好《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在八年级举办“道中华”征文大赛,3900多名学生参赛,学生民族团结知识水平大幅提高。自创《扇子舞》《多彩未来》《小苹果舞》等三支富有民族特色的大型课间操舞蹈,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荷娃爱中华”文化体育艺术节、千人书法现场比赛、校园十大歌手比赛、“民族英雄事迹”主题班会,“石榴籽道中华”“我从小善天天为”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各种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人数达135人。将师公戏、哭嫁歌、港南八音、客家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进课堂,与南越王博物馆、贵港博物馆形成长效互动机制,让学生触摸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定期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三为实施“善我以合”工程。在市外,自治区重点建设特级教师和名师严郁富工作坊与百色德保民中等3所学校互访送教,切实推进边境地区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在市内,与偏远学校开展“石榴籽课堂”送教下乡活动,所帮扶的学校中考A+成绩显著提高。同时,连续5次与澳门氹仔坊众学校互访交流,加强与粤港澳地区学校青少年交流。澳门氹仔坊众学校的陈美珊主任说:“看到内地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荷中庞大的多民族学校,一万多师生和睦相处,共同学习,携手进步,实在是了不起!这是一种无形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对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协同共创“荷美”环境

到过荷中参观的家长和外校的教师,无不为学校优美的环境所吸引。近300亩的校园,绿树成荫,处处“荷美”,为莘莘学子勤学上进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园、团结主题雕塑、同心文化长廊、假山池、“爱莲说”石雕竹简等19处,让师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坚持家校共融,每学期组织举办户外亲子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同学间的交流;邀请家长到校上安全法治课,充实学校管理力量。开展“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帮助。截至2024年春季学期,全校共有14429名家庭困难学生获得补助。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到各地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促使各族学生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该校以“荷”育人,特色办学,香远益清,硕果累累。涌现出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二级心理咨询师37人;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荣誉7人;自治区级基础教育领域专家12人;自治区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16人;贵港市级专家29人;市级优秀人才185人。多次成功承办自治区、市级思政课等大型教育教学现场会,《中国教育报》《中国语言文字报》等媒体先后报道学校办学经验,每年吸引众多广西区内外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人员、教师到校参观访问。(来源:广西民宗委 广西民族报)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