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梧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主线,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市委工作的头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全市上下聚焦共建共享“五个家园”,结合梧州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有形有感有效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岭南文化,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实施红色基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凝心铸魂工程,充分利用好大同酒店旧址、中共广西特委旧址等全市43处红色教育基地和广西党史上18个“第一”等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发展红色旅游。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藤县舞狮走出国门屡获大奖,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苍梧鹿儿戏、岑溪牛娘戏、蒙山山歌、长洲下俚歌等岭南特色艺术形式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受各族群众喜爱,以李济深为原型创作的粤剧《抉择》登上中国戏剧节舞台。
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幸福家园。秉持“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9%,排全区第3位,增速继续位列全区第一方阵,发展势头良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六堡茶的“一肯定三问一叮嘱”,举全市之力打造“六堡茶”靓丽名片。全市茶园面积突破40万亩,上半年新增涉茶主体109家,六堡茶生产加工企业入库税收7645万元,同比增长63.2%。建立健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茶园建设带动24万茶农人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梧州六堡茶”品牌价值达49.73亿元,排全国第13位,并首次通过中欧班列走进欧盟。作为“世界人工宝石之都”,梧州市年加工宝石数量超1000亿粒,占全国80%、全世界70%,年综合产值125亿元,推动12万从业人员增收致富。六堡茶和人工宝石等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富裕的坚实后盾。
主动融入大湾区,持续提升城市包容度,共建共享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发挥区位和文化相通优势,与粤港澳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长廊,在产业、生态、文化等领域共建共融,推出“广信石榴红·粤桂一家亲”“两江四镇十联盟”等品牌。作为“三交”的重要指标,梧州与云浮、肇庆两地每年通婚联姻达500多对,市本级574个事项在湾区城市可“跨省通办”,企业跨省多地办事和群众异地办事可“就近一次办成”,促进两省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常态化实施“三项计划”,打造“城乡少年手拉手·石榴花开共成长”、全市统一战线民族团结进步体育运动会等一批示范项目;大力推进162个教育集团和学区建设,着力解决学位短缺问题,2022年以来新增基础教育学位供给近4万个;持续推进“康进万家”系列活动,扎实做好“一老一小”等民生实事和公共事务,先后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公共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提升等城市更新行动重点项目94 个,总投资约44.16亿元,直接受益群众90多万人,持续优化提升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构建“西江生态党建联盟”,打造绿水青山的大湾区后花园,共建共享宜居康寿美丽家园。围绕打造大湾区“后花园”,着力擦亮梧州生态环境优势。联结广东肇庆、云浮等两广沿江地市共同构建“西江生态党建联盟”,筑牢西江千里绿色生态屏障,使“一江清水向东流”成为粤桂两地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以承办2024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培育“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新业态,发展绿色经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各族群众与自然和谐共生更见成效,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22年的6.5%提升至2023年的19.7%,实现跨越式提升,26个村获得广西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
创新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等基层治理模式,推动“枫桥经验“本土化,共建共享边疆稳定平安家园。积极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全市60个城市社区、93个城镇社区、861个行政村均有涉民族宗教风险隐患信息员。在全国首创并持续深化首席法律专家咨询制度,有力有效处置了一批信访积案。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推行矛盾纠纷“三二一一”化解工作机制,即村(社区)调解三次,乡镇(街道)调解二次,县(市、区)级调解一次,市级调解一次,实现“小矛盾不出村(社区)、大矛盾不出乡镇(街道)、疑难矛盾不出县(市、区),问题终结在市域,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创新“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社会保护”“一社区一心理咨询师”“骑楼大妈”“长安义工”等基层治理新模式,成功创建6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连续17年获平安市称号,形成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梧州实践。
(作者单位:梧州市民宗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