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田阳:冬季古城别有风味
葡萄镇的松糕文化
蒙山:乡村学校少年宫比拼素质技能
南宁:文旅夜市红红火火
忻城:大山里的音乐会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1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葡萄镇的松糕文化

▲装饰得一派喜庆的松糕。
 

在阳朔县葡萄镇,用糯米做的风味小吃有很多。如过春节做年糕粑、过清明节包粽粑、过中元节包狗舌粑,走亲访友送礼用油炸粑、印子粑、糍粑,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婚宴酒席上,还有松糕。松糕因其体量庞大、外形漂亮、寓意美好,蕴含着独特的民俗文化。

历史悠久 寓意美好

在葡萄镇,松糕平时主要用作生日贺寿、新房上梁、添丁得子、入宅进火、婚庆酒席的贺礼。松糕的历史很悠久,有人说松糕起源于清代,还有人说起源于明代,更有人说起源于秦代修灵渠时期,众说不一。

制作松糕的工具主要是“甑”和“箅”。关于“甑”,《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小孔,放在鬲上蒸煮食物”。《说文》记录“甑,甗也。”关于“箅”,《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器具,如蒸食物用的竹箅子,下水道口上挡住垃圾的铁箅子等”。《说文》记录“箅,所以蔽甑底者也。”可见,“甑”和“箅”是从远古沿用至今的炊具,松糕的起源年代非常远古。

松糕名字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松糕原名“嵩糕”,因其外形像汉字“嵩”得名,后讹为“松糕”;二是制作工艺特别,做松糕只要把糯米粉、黄砂糖拌匀,保持半干半湿的蓬松状态蒸熟即可;三是因为口感蓬松软糯;四是大家希望吃了松糕手头宽松,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不同重量的松糕有不同的寓意。松糕一担(两个),干粉为八斤一个的寓意“发发发,大家发”,干粉为九斤一个的寓意“长长久久”;干粉为十斤一个的寓意“十全十美”;干粉为十三斤一个的寓意“要生(升)要生(升)”。

工艺繁杂 制作精心

松糕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和繁琐,首先将泡涨的糯米放在石碓里舂成粉,再用筛子反复筛,除去粗糙的颗粒,接着在糯米粉里拌入适量的黄砂糖等候蒸。同时,把甑和箅洗刷干净,待大铁锅中的水烧开,把桶状的甑放入沸水中,在锥形的竹箅子上铺一块干净的白纱巾以隔离松糕粑和竹箅,再舀拌好糖的糯米粉放进甑里做松糕的“身”。蒸二十分钟后,再放入糯米粉在松糕的“身”上堆成锥状,做松糕的“头”。又蒸二十分钟后,要把松糕从甑里顶出来。

顶松糕是个胆大心细的活,一人早早准备好一个竹水筒,另一人双手握住甑的把手,从铁锅中端出来,将中心点对准竹筒,慢慢地从上往下放,蒸熟的松糕就如同朝阳一般慢慢露出来。先是一点点,接着是半个头,后是整个头,再后来是半个身子,最后整个松糕全部展现出来,热气腾腾,香甜之味充满房屋的每个角落。

从做松糕到打扮松糕,除烹制工艺外,还有书法、剪纸、插花等等文化。松糕顶出后,得快速地用薄薄的竹片将甑壁上的细碎刮下,趁着热度和软性,快速对松糕的缺口和裂缝修补使其外表光滑,再上红糖水让其色泽更艳丽。随后,还要规则地插上花生米、红枣片,顶点插月季、玫瑰或者红纸剪的小红花,贴上大红“囍”字(庆贺寿礼贴“寿”字),才算完成。

礼俗别致 薪火相传

松糕贺礼的习俗独特,有“挑糕、接糕、捧糕、敬糕、切糕、还糕”等礼节。

在笔者的老家,村人接到槟榔(请柬)之后,若是以外公、舅公、舅爷、姑爷或女婿等身份去赴喜宴,要特别准备松糕。松糕做好后,分装在两个吊箩里,挑到主家,是为“挑糕”。送礼者挑着松糕走到距离喜门十来米远时,主家安排负责接待者(须儿女双全或儿女有出息)接松糕担子,是为“接糕”。接过松糕担子要稍作停顿,使劲把担子颠一颠,大声吆喝“舅爷又肥(家底宽裕)又大舍(大方),大松糕好重”,之后才慢速走进厅堂,同时有人及时把亲戚引进厅堂,端水敬茶。稍稍休整之后,邀请挑糕者把松糕从吊箩中捧出来,是为“捧糕”。“捧糕”过程中,接待者依旧大声吆喝,以示称赞。“捧糕”后,主家的男丁双手虔诚地把松糕端放在香案上供奉祖先,是为“敬糕”。直到酒席结束后,开始退客,接待者从香案上端下松糕,取出松糕底部的竹箅和白纱巾,将松糕切成约一厘米厚的片,分送给赴宴的亲朋好友,是为“切糕”。最后,把竹箅、白纱巾、半个松糕装进挑松糕的吊箩中,是为“还糕”,也称“搭吊箩”,确保还甑、箅、吊箩等有松糕作伴手礼。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加快,现在很少有人自己动手做松糕了,但以外公、舅公、舅爷、姑爷或女婿等身份去赴喜宴要送松糕的习俗,却一直传承沿袭了下来。(诸葛保满/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