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时,对蟠龙社区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服务为本促发展的做法表示肯定。一年来,蟠龙社区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创新建立“136”工作机制,形成了蟠龙社区治理新经验新模式,2024年9月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南宁市推广蟠龙经验和治理模式,建立示范建设体系,按照“一社区一品牌”建设工作思路,要求各市、县每年创建1-2个示范社区,各城区每年创建2-3个示范社区,以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增进各民族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实现互嵌,助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提升社区服务供给能力
优化社区布局结构,通过优化调整社区管辖范围、按程序增设社区等方式,推进全市城市社区管辖范围、服务人口总体均衡。持续完善社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布局社区医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配套短板,从城市规划和资金项目上予以倾斜支持。强化社区服务供给,紧盯特殊人群需求,通过提供助浴服务、幼儿托管服务等,以项目化方式加强社区服务供给。提升社区服务效能,探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业务办理错时延时服务机制,在家门口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健全“网格化+信息化”社区治理模式,完善网格化治理机制,将党建、民政、城管和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融入“一张网”,实现社区治理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持续完善南宁“民呼我应快办”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增设多元化反馈渠道,实现社区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
畅通社区共商共治渠道
探索打造多民族融合的议事协商阵地,充分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社区活动驿站等活动场所,引导各族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协商共议社会治理、小区管理、社区发展等事务。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推动成立由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共建单位、社会组织、各族居民代表等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委员会,依托“逢四说事”“老友议事会”等成熟的协商议事机制,广泛听取并吸纳各民族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协调解决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纠纷,推进基层协商民主进程。变社区居民和利益相关方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增强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与公信力,实现社区共商共治。
增进社区群众文化认同
关注不同文化需求,展示民族特色,增进认同感归属感。根据各社区不同的民族构成,组织开展多元民族文化活动,如在各民族民俗节日中,通过组织办歌会、打扁担等丰富的活动形式,让各族群众在记住乡愁的同时,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建立社区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增进文化交流和理解。通过开设各民族的语言学习、历史文化讲座等课程形式,让居民在学习各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和弘扬南宁的多元文化,重点突出“邕”文化、昆仑关红色文化等南宁特有的文化印记和独特标识,结合各社区实际情况,打造具有南宁特色、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品牌,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与融合,展示南宁本土文化魅力。
拓宽社区建设资金来源
在落实社区惠民项目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探索设立互嵌式社区发展专项基金,统筹用于设施维修、社区环境治理、困难群众帮扶、居民文体活动等公共项目建设。探索公益创投创新机制,围绕社区需求精准发布公益创投项目清单,通过创新“公益+低偿”“公益+市场”的运作模式,解决社区服务资金保障难以持续问题。引导社区结合自身需求,联合社会资本创办社区服务型企业,承接养老服务、文化娱乐、校外托管等低偿服务,填补社区服务空白。推进社区发展慈善基金建设,继续推动与南宁市慈善总会等慈善机构开展深入合作,通过发布倡议、社企联动、项目合作等方式广泛募集慈善资金,进一步拓宽互嵌式社区治理的资金筹措渠道。
打造社区治理专业队伍
规范社区工作人员选拔考核制度,推动选拔流程公开透明,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到基层社区建设中来,促进基层社区治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探索建立与高校、跨市、跨省社区结对交流合作模式,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训,大力培养符合本土需求的互嵌式社区治理工作所需的专业人才。探索实施资格考试计划,动员社区干部参加各级社工师职业资格考试,提升专业化职业技能。持续完善社区工作者奖励激励机制,探索设立社区专项奖励资金,对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工作者给予奖励,提升社区工作人员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