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公元815年,任柳州刺史的柳宗元,记下从长安“共来百越文身地”的心境。柳宗元治柳期间,重修孔庙文治教化,释放奴婢移风易俗、凿井植柑发展生产,促进了中华儒家文化和百越骆越文化的融合,千余年后,仍被柳州市民亲切称为“老市长”。柳宗元“辅时及物”“利安元元”“因俗而治”等民族地区施政理念,跨越千年,仍然温暖着柳江边的这座城市,成为柳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核。
柳州,是一座以工业知名的中国西南多民族聚居城市,43个民族人口长期定居在此。从“桂中商埠”“工业重镇”到“工业柳州”,柳州各族人民以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为媒,相互交融、和谐相处,共同书写了柳州发展历史,创造转化了以歌仙刘三姐、文豪柳宗元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了以红七军过柳州、柳州解放、工业创业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和工业文化,锤炼出“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当代柳州精神。如今的柳州,正以助推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构筑共建共享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转化发展延续核心价值观。“柳州境内8个世居民族传统服饰式样不一,精彩纷呈,但都有互相借鉴之处,出现在这件瑶族衣物上的八角星纹,根据考证,在七千年前长江中游的汤家岗文化中,就已经开始使用,相类似的纹案在苗、壮、瑶、黎等民族的刺绣背带、服饰、铜鼓上也有出现,这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在不断交流互鉴和不断包容中形成。”柳州博物馆解说员张泓在解说中娓娓道来。
柳州市建成国有、非国有博物馆61家。今年“五一”假日期间,柳州各博物馆接待游客28.69万人次,居全区各市之首。柳州市成立博物馆协会,让历史文物“活起来”,通过开设民族服饰展、历史文物展等展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生动演绎中华文明强大包容性这一“传承密码”。柳州市将民族传统文化以现代化方式演绎,打造“龙城笔阵”民族文化创作品牌,《白莲》《侗》《刘三姐故乡的歌》《仫佬仫佬背背抱抱》《红瑶梦》等民族文化精品层出不穷,《八桂大歌》从2003年首演以来,多次在国内外巡演,演出4580多场,不断弘扬广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展示民族团结风采。
国庆期间,融安县长安镇游客如潮,来自桂林的彩调剧迷杨以峥徜徉在修缮一新的古骑楼街,惊喜地发现这里处处都有“歌仙刘三姐”元素。明朝初期获名的长安镇,是彩调剧“刘三姐”扮演者傅锦华的故乡。这里记载着穿城而过的融江,古往今来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彩调”“山歌”“龙舟”“文场”“粤曲”“会馆”等不同文化在这里轮番登场、相互辉映。融安县打造“骑楼古韵·周周有戏看”民族文化品牌,提升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形成各民族文化共融的中华文化氛围。如今的骑楼街,已成为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新时代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亮丽窗口,正焕发着时代魅力。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一句《致青春》台词,让观看这部音乐剧,从上海前来支援建设的“老柳州”们潸然泪下。1958年,在党中央援建广西工业的号召下,一大批青年工人和技术人员南下建设柳州工业,奠定柳州现代工业的厚实基础。如今,这座城市培育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超过400家,超百亿元6家,形成汽车、钢铁、机械、化工及日化、轻工为支柱,新能源、智能装备、智能家电、生物制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5+5”现代产业体系,工业门类在国家41个行业大类中涉及34个大类,工业总量、工业效益居广西各市之首,实体经济发展韧性十足。
新的时代,柳州将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作为发展战略首选方向,提出“团结如钢铁·龙城石榴红”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品牌标识,一代又一代的工业人不断赓续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建设国家的精神传统,演绎属于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共建共享民族文化加深各族群众交融。“从我们村民群众的活动,发展成国家体育比赛的项目,我以前想都不敢想。”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抢花炮”传承人黄富坤说。抢花炮,是柳江上游——都柳江沿岸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活动,因其历史悠久和群众基础广泛,1986年,经广西推荐,抢花炮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嗣后,花炮项目正式成为这个国家级比赛的7个竞赛项目之一。自此,这项群众性体育运动,有了对美好生活强烈追求的寓意,有了中华各民族一起参与,发展前景更加广阔的内涵。
柳州市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出台《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柳州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融水苗族自治县芦笙和斗马文化保护条例》《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条例》等,通过对历史建筑保护、民族文化市场规范等方式,引导合理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全市有序活态传承民族文化。该市民宗委组织制作10集《传承》纪录片,通过“访谈+演绎”的方式,邀请侗琵琶、苗族古歌、壮欢、芦笙制作技艺等传承人谈传承、讲创作,反映民族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山连山,田连田,我们感情自然亲。”融水苗族自治县梦呜苗寨景区内,20名村民自排自演的一曲侗歌,听得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如痴如醉。在这座从深山搬迁出来的苗寨里,73栋民族传统建筑的一柱一梁经拆解后重新组装,23户189人整体搬迁到县城成为“新市民”。在这里,民族群众不仅能触摸到伸手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月稳定收入增长1000元以上,更加坚定了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以侗族木构建筑“程阳风雨桥”为核心的三江程阳八寨景区获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侗画”“苗绣”“民族村寨特色游”等民族文化产业成为脱贫群众重要的稳定就业产业,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举办“百节之乡”“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融安县举办“龙超”国际龙舟赛,吸引国内外游客纷沓而来,各族群众在文化的彼此认同中,逐渐形成相互依赖、感情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侗族作家杨仕芳第一次到桂黔交界的乌英屯,就感动于苗家妇女们对外界的向往和对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渴求,他写下了报告文学《新声》。“真正抵达苗寨深处的是语言,而能够把苗寨带到远方的同样是语言”。深山苗寨妇女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故事,同样感动了返乡支教的贵州籍大学生潘木枝。潘木枝说:“我用12年走出大山,她们只用了1年。你以为她们是我的学生,其实她们才是我的老师。”如今,“学语言 促团结”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活动已遍地开花,全市普通话普及率达到93%,柳州市普通话普及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文化接续传承赓续中华文明脉搏。“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先锋队、真正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利益。相信党、跟党走,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自由解放和繁荣昌盛。”走进鱼峰区窑埠街小学,“赤焰”宣讲团成员李昕倬同学,在学校红色教育长廊,为新入校师生们解说。沧桑巨变,弦歌未辍。窑埠街小学建校82年来,一直传唱首任校长、中共地下党员郑黎亚书写的校歌《我们是民族的小英豪》,教育每一名从这里走出的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柳州市积极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打造主题教育馆、“石榴红”民族乐器馆、青少年教育基地、机关教育基地、教育系统实践教育中心等教育载体290余个,依托学校教育资源、课堂计划开展工作,举办与新疆地区学校开展“手拉手”通信活动,把民族非遗文化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观,让各族青少年都能触摸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共必修课,充分利用班(队)会课、主题团日,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国防安全等主题教育,全市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开课率达100%。常年坚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讲写活动的学校有300多所,参与学生10多万人。
“芦笙吹到城市来,既满足了进城务工群众对乡音乡情的思念,又让城里的居民触摸到民族文化的宏远精深,构建起了一座民族团结的桥梁。”柳州市委讲师团成员黄晓艺在一场面向街道群众的宣讲中,讲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柳州市芦笙协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芦笙是带有鲜明地域性的文化图腾,芦笙吹奏和芦笙舞,是西南地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不少壮、侗、苗、瑶、水等民族群众从出生开始就接触到这种乐器,习惯在其中交流感情、表达心情、传递祝福。柳州持续举办了15届各族群众参加的芦笙比响文化活动,促进了城市居民与进城务工群众的相互认知和民族文化的相互接纳。
柳州积极在乡村旅游、文艺会演、主题活动等传承红色脉搏,立足柳州工业立市强市、各族群众长期和谐共居、民族文化繁荣共生以及特色产业鲜明等实际,整理以时代精神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柳工出海”故事、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芦笙吹进城市”故事、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56路公交车专线”故事、以特色产业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一碗螺蛳粉、民族团结情”的故事,以及“山同脉、水同源、语同音、俗同形、人同心”的共同发展三省坡故事等,征集出品《龙城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柳州故事集,拍摄《向人民报告》《送饭求学路》《芦笙之恋》《开启苗寨致富的金钥匙》等少数民族题材扶贫微电影,制作《苗山脱贫影像志》纪实性摄影作品,创作三江侗族农民画史上最长画卷《民族团结进步在柳州》,用故事讲成就、用故事谈理论、用故事推做法、用故事鼓信心,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工作更深入人心。
“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柳州,正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阔步前进,不断以新的成绩,为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柳州市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