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族作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思想者”的友谊
美哉,云山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12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想者”的友谊

□牛依河(壮族)
▲作者与占巴(左)和巴金文学院负责人、诗人干海兵(中)合影留念。(作者供图)
 

12月的巴金文学院,黄色的银杏树与其他绿植错落有致,映衬着古朴却又现代的四川民居风格建筑,造就了一个层次分明而宁静的文学圣地。

著名作家莫言题写的“巴金文学院”几个大字,横挂在象牙白的文学院的大门口。走进去,一进、二进后,到达一个精致的小广场,正面是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巴金先生的简介和一扇“巴金的家·风”门墙,广场右侧是两层的巴金纪念馆,介绍巴金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创作、翻译和社会工作以及与家乡亲友的故事,等等。再往后走就是会议室、办公区和专家公寓区。整个院落掩映在错落的植物世界里,走廊迂回,小桥流水,鸟鸣花香。

这是我第一次到成都,也是第一次到巴金文学院参加文学高研班的学习。报到之后,晚餐时我走进餐厅,准备找空位坐下:“你好,这里有人坐吗?”

“没有没有,请坐嘛。”一个沉稳的声音回答。我与一桌人都是陌生人,大家都带着微笑。回答我的男人短头发,高个子,给人一种壮实稳重之感。我们互相介绍了一下。他叫占巴,来自四川阿坝松潘的藏族,写小说。我们很快攀谈起来,语言和文学,让我们脱离了原有的陌生和拘谨。我聊我的广西、诗歌和壮族文化,他说他的阿坝、小说和藏族唐卡。虽然只是短暂的晚餐交流,却让我们进入到彼此的内心。

第二天开始听文学讲座。我进会议室找座位,又和占巴挨着坐在一起,两个人相视一笑,握个手,异口同声:“太有缘了!”

羌人六兄是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这匹四川文学的骏马今年11月刚来南宁领取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但我们没得好好聚聚。此次在成都听课间隙,我给他发信息说,我正在巴金文学院学习,找机会聚一下。他回信息说那几天很忙,恐不能相聚,他让朋友招呼我。我说不必那么麻烦。然而,没过多久,坐在旁边的占巴便把手机凑到我面前说,羌人六发信息给他,让他在学习期间多和我交流。我的心被震了一下,我和占巴到底是什么缘分,注定如此?!

有一次,我问占巴,“占巴”在藏语里是什么意思?他微微停顿了一会儿说,思想者嘛,是思想者的意思。我突然确信,那几天在巴金文学院,我遇到了一群思想者,在文学的时空中互相交往碰撞,这都是源自对文学的追求与敬畏。

在短暂的一周时间里,我们一起聆听多位文学前辈的文学讲座——谈多民族创作的石一宁;谈小说创作,提出“尊重日常、尊重普通生活才是人道的写作者”的罗伟章;谈“为什么是诗,而不是没有”“巫师的语言就是诗歌”的于坚;提出“打开自己,打开陌生的经验和文学价值……回到文学本体,对社会和人类发出询问”的阿来,等等,干货满满,让我收获颇丰。我们也共同遇见了亲切平和的巴金文学院负责人、诗人干海兵,常带微笑、善于组织策划、观点犀利的诗人黎阳,以及在文学道路上一同奔赴前行的同学们。我们一起听线上改稿会,听老师们怎么拿我们的作品“开刀”。我们汲取来自巴金文学院的能量,我们在餐桌前海聊,在房间里畅谈自己正在写什么,有什么困惑……我们在自我的思想空间里徜徉,又在彼此的思想世界里交汇。

知心的交流,让我们抱得更紧、更暖。

有友谊的城市,是温暖的。我跟诗人熊焱是老朋友,应该是在读大学时候的2002年前后“论坛时代”就认识了。那时候,全国的大部分诗歌团体都在网上开设诗歌论坛,民刊涌起,大家天天贴诗论诗,探讨交流。他毕业后就一直留在成都工作、生活,而这一次学习是我第一次到成都,怎么样都要和他约一下。学习结束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们去见他,打车从巴金文学院奔赴“遥远”的市中心。我们一起走在成都的街头,占巴说自己每次来成都,都要吃火锅,太好吃了,筷子夹一大块牛百叶浸到麻辣火锅里烫个七八秒,然后一大口塞满嘴巴,那感觉简直要飘上天!占巴执着而生动的描述让我们差点笑翻在街头。那天晚上,熊焱真的就安排了一顿四川火锅,熊焱、卢一萍、吴洋忠、占巴和我,五个人围炉夜话,把酒小酌,叙友情,谈文学。在这冬夜里,我听着他们和周遭人群的一口“成都音”,微醺的我,居然感觉自己已来过那地方很多次。

这是陌生而熟悉的成都。我们偶然地相遇变成了必然的友谊。正如巴金先生在《友情》一文所言:“友情——它并非空洞的话语。友情,犹如奇妙的画笔不断地画出动人心弦的画面,又宛如火把照亮我的前程,点燃了我的灵魂。一想到这种友情,顿觉眼前呈现一幅美丽的图画。”

结束了巴金文学院的学习之旅,离别时,我们相互邀请到彼此的家乡去走一走。这是一种真诚的邀约,也是一种下次相遇的期待。我们不知什么时候还会在哪里相遇,但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友谊并不会因为时空的隔阂而减退半分。

我坐上动车,在重山峻岭中穿越太白故里,驶离川渝大地,返回我生活的城市南宁,占巴也返回了他的阿坝松潘。我有点不舍,但又想想,我们都是在回家的路上,也就觉得这趟文学之旅更多了些感动和意义。

(作者系本报签约作家)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