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岜莱评谭
3上一版  下一版4
 
海天壮阔夜潮涌
经验与创新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1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验与创新
——浅议河池作家群
□ 石一宁(壮族)
 

新世纪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河池作家群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河池乃至广西亮丽的文化名片和品牌,同时也是中国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中国当代著名的地市级作家群,首推南阳作家群,其次,我认为当属河池作家群。

河池作家群的快速崛起,绝不是偶然的,有其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必然性。我个人观察,有以下值得总结的成就和经验。

河池作家群的多民族文学风貌。河池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全市有壮、汉、瑶、仫佬、毛南、苗、侗、水、土家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21万人,占总人口的83%,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一人口背景所决定的河池作家群的多民族成分和多民族文化传承,包括壮语、汉语、桂柳方言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影响甚至规约了河池作家群的文学书写和表达方式,使河池作家群的创作呈现了多民族的丰富多彩的风情和风貌。以东西为例,他的不少作品折射了他所生长的故乡的多民族文化背景,而且在相关创作谈中他也坦率地提到这一点。比如2017年在应约为《民族文学》第10期撰写的“卷首语”中,他谈到家乡天峨的向阳镇平腊村桂花屯住着自己的罗姓壮族寄爷(干爹),小时候在寄爷那里,发现和了解了很多壮族的生活和风俗,自己一家人身上偶尔也会穿上寄娘和寄姐用织布机织出的土布剪裁而成的唐装。白切鸡、酱血鸭、米花糖,他都是在寄爷家吃到的。壮族姑娘小伙在婚礼上男女打成一片、在田野追逐的身影,成为他少年时代的慢镜头。而这种娱乐精神,在他生活的汉族地区从未见过。他这样写道:“在我充满幻想的发育期,我接触到了壮族文化。这个民族的文化有情有趣,大胆开放,它让我在禁欲的时代看到了人性,在贫困的日子体会富裕,在无趣的年头感受快乐,而更为重要的是我在与壮族的交往和对比中,发现了人性的丰富,看到了天地间无拘无束的自由……它在我恐惧的心里注入胆量,在我自闭的性格中注入开放,在我羸弱的身体内注入野性……”“我出生在广西,成长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环境,多彩的生活给我提供了创作灵感,也塑造了我更为丰富的写作个性。”他还指出,河池的少数民族作家,同样也在共享着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滋养。他说:“现在,我经常跟几个壮族作家在一起……从他们身上,我还能看到当年桂花屯壮族人的某些影子。但同时,他们也具有了非壮族人的特质。因为他们读过《诗经》《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读过鲁迅、卡夫卡、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看过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吃过麦当劳。当我这个汉族人在吸收壮族文化的同时,他们也在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河池作家群的创作就是既体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彼此作为多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互相借鉴。

河池作家群可观的阵容和影响力。“广西作家半河池”,河池作家有的在中国文坛名字响当当,有的创作正在活跃风头正劲,有的在创作上成就不俗,有的创作潜力可期。河池作家群分别荣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百花文学奖、《小说选刊》双年奖、十月文学奖、《民族文学》年度奖等等。一个地方作家人数众多并不是偶然的,从作家阵容这一表象可以反映出这一地域的历史传统、文化建设、教育水准等深层次的内涵。

强有力的文学组织和政策举措。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河池作家群重要成员之一的潘琦担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期间,推动出台了促进广西文学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举措,理所当然地惠及河池作家和河池文学创作。河池市各级党政部门及其领导十分重视和支持文学工作,一些领导干部还身体力行地进行业余创作。2022年,河池市委、市政府制定《河池市壮大“河池作家群”实施方案》,持续举办“刘三姐文学艺术奖”评选。2023年初,河池市召开了文艺精品创作研讨会,各县(区)也制定了相关鼓励文学创作的政策。河池市文联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河池市文联创新工作方式,积极组织各类文学培训,推动并实现了《民族文学》创阅中心在全市各县(市、区)全覆盖,为河池文学、河池作家“走出去”,登上名刊大刊,使河池作家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做了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时代不同,文学的面貌各异。这其中,有创新的重要因素。创新是文学发展的引擎,创新赋予文学新的活力。河池作家群所取得的成就,也在于不断地创新。作为民族地区的多民族作家群体,河池作家群面临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再接再厉奉献更多精品力作的时代课题。担当文学使命,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要求河池作家群锐意创新,砺行致远,勇攀文学高峰。

创新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任何成功的创新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后人与前人的关系虽然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后浪首先是跟在前浪的后面,否则成不了后浪。河池作家群的新生代要向前辈作家学习,学习他们对文学的虔诚,对生活的深入,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深刻认识历史文化资源对创新的意义。河池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相当程度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比如民歌和山歌文化是河池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学传统。河池是刘三姐的家乡,宜州最早把刘三姐的形象和刘三姐的歌谣编成彩调剧并搬上舞台,从而掀起了20世纪50年代广西彩调剧《刘三姐》会演的热潮。接着电影《刘三姐》在国内外巡回放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觉得河池作家要创新性地继承本土的历史文化传统,做好传统与现代性、民间文学与当代作家文学的对接与转换,从而更鲜明地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上标志自己的存在。我从近年来凡一平的“上岭系列”小说(如《歌王》)看到了这样的努力。在中外文学当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贾平凹的《秦腔》、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虹》。还希望河池作家群中有更多的作家对此有深入的认识并付诸实践。

从薄弱环节处进行创新。河池作家群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小说、散文和诗歌都很出色,但也不是没有弱项和短板。比如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创作方面就是一个软肋。类似这样的薄弱环节,有待制定针对性的计划和举措来加强。我这里说的创新是指广义的创新,亦即创新不仅是创作手法和风格的创新,也包括文学工作、文学格局的创新。当然,重点要放在创作手法和形式风格的创新上,在这一方面东西和鬼子的作品作了很好的示范。

当下河池作家群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有很高涨的士气和很浓郁的创作氛围。有着东西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榜样,乘着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在广西颁奖的东风,我祝愿河池作家群立足河池和广西,放眼全国乃至世界,在文学的广阔天地间不断深耕特色、锻造个性、飞高行远。

(作者系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民族文学》原主编)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