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岜莱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瑶山“钱景”
来与归
成都行
枫林深处
我的世界
陇素竹筘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陇素竹筘

□ 李建勤(壮族)
 

青篾、老手艺、旧时光、竹筘韵……踏上大新县宝圩乡尚艺村陇素屯地界,首先闯入眼帘的是一幅宁静的画面:几位老人坐在门口,手中的竹篾上下翻飞,编织着那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竹筘。坐落在某个不为人知角落的陇屯,曾因精湛的竹筘编织技艺而闻名遐迩。如今,虽使用竹筘的人少了,可那传承的情愫却如藤蔓般,紧紧缠绕在这片土地上。

竹筘,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它是纺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竹筘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纺织的效率和质量。在漫长的岁月里,竹筘见证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与变迁。从古老的手工纺织到后来的机械化生产,竹筘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纺织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所取代,竹筘的使用也日益减少。但在陇素这个村屯,竹筘的历史却从未被遗忘。

曾经,陇素人靠着编竹筘养家糊口。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弥漫着竹篾的清香,手艺人的双手在竹篾间穿梭,编织出一个个精致的竹筘。这些竹筘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他们生活的希望。然而,如今现代工业已取代了小手工作坊,曾经几百年来赖以生存的技艺,已深深刻进陇素人的骨子。尽管时代变迁,但那份对竹筘的热爱与执着却从未改变。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星星点点。在这宁静的陇素,时不时会有三两行人路过,好奇地看着那些专注编织竹筘的手艺人。他们的眼神中,有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也有对这门古老技艺的敬重。楼房前,几个孩子在嬉戏玩耍,而老人们则沉浸在竹筘的世界里,仿佛外界的喧嚣与他们毫无关系。

陇素因为有着精湛的竹筘编织技艺而得名。据说,几百年前,这里的先人们就开始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竹筘,为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门手艺代代相传,成为了陇素人心中的骄傲。

晨起行走在陇素,放眼望去,身前身后,那些手艺人端坐在凳子上,全神贯注地编织着竹筘。在温暖的阳光下,他们与古老的房屋、嬉戏的孩童一道,散发出一种岁月沉淀的安宁与温馨。旁边的小桌上,摆放着各种工具,竹刀、剪刀、尺子,虽不起眼却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一根根青篾在他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交织成精美的竹筘。

年过七旬的村民李叔,指着不远处的竹林如数家珍:那片竹林里的竹子,是编织竹筘的上好材料。他的祖上就以编织竹筘为生,扎根此地至今已好多代。李叔说,虽然现在买竹筘的人少了,但他还是放不下这门手艺。

前辈留下的这份技艺,在今天的陇素人手里,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李叔虽年岁已高,可讲起竹筘的编织方法却头头是道。这些年来,村民们越发意识到这门古老手艺的珍贵价值。他们偶尔会聚集在一起,交流编织技巧,传承着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说话间,一位年轻的后生走来。他叫小李,是专门来向老人们请教竹筘编织技艺的。他说,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但他觉得这门古老的手艺不能丢。

竹筘,作为曾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这魅力究竟何在?这也正是我想要解开的谜团。

夜渐深,几户人家的灯光透过窗户洒在小路上。那些手艺人依然坐在灯下,专注地编织着竹筘。灯光下,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仿佛在寻回以往的岁月。他们手中的竹筘,散发着淡淡的竹香,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或细腻或粗犷,或简约或繁复,让人着迷的,不只是竹筘的精美,更是那传承几百年不息的情愫。我与众人一道,沉醉在竹筘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如痴如醉。

时间已逝,情愫依然。历史悠久的竹筘编织技艺和陇素的古老村落,一直活在这片土地上和人们心上,活成乡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古老的村落为一代又一代陇素人提供了宁静的家园,那么,竹筘编织则是乡亲们永驻心间的美好情愫。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