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
3上一版
 
梧州市高站位书写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永续篇章
海边山“石榴花”正艳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10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边山“石榴花”正艳
——防城港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纪实
□ 黄艳芳 陆飞伶
 

防城港市是我国海洋民族京族的聚居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建市以来汉、壮、瑶、京等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水乳交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地,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融合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防城港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海边山”特色优势,团结各族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新征程和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在防城港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夯实根基,为高质量发展铺路架桥

从防城至东兴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到南宁至防城港高铁的开通运营,再到国门大道和上思至防城港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通车,防城港市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并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翻开近年来防城港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成绩单,无不反映出该市大力推动高速、铁路、沿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打通“毛细血管”,畅通微循环,带领群众谋致富、奔幸福的决心。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为群众谋致富、奔幸福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便利条件。

近年来,防城港市对G219防城峒中至东兴公路、G210沙潭江至企沙段(沙企大道)、G228港口至东兴段(国门大道)等重点路段进行改扩建,其中G210沙潭江至企沙段(沙企大道)已于2021年完工,疏港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G219防城峒中至东兴公路全线预计今年年底建成通车,通车后峒中公路口岸(含里火通道)至东兴口岸之间里程将缩短至60公里,通行时间由原来的2个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两个口岸之间实现一小时通达,将有效改善边境民族地区交通条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防城港市还不断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与产业、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进一步盘活农村地区的特色资源,带动百业兴旺。在道路规划、客车运营、道路养护等方面,重点向边疆民族地区倾斜,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推动了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与2014年相比,十年来该市建设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等农村公路近2000公里,增长102.8%。

发展为要,共筑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2023年,防城港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突破,GDP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增速领跑全区。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市各族人民群众的团结一致和勤劳耕耘。

防城港市是我国两个既沿海又沿边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河相连的城市,既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最前沿,也是“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该市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加强沿边经济带建设,探索推行中越“两国双园”等加工产业模式,成功推广“边贸+落地加工”等边贸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同时,围绕“产业兴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防城港口岸成功获批多个国家级指定口岸,防城港金鲳鱼、泥丁等农产品也获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一项项看得见的重大成果,见证了防城港发展的步伐,更映照出防城港市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勤劳耕耘的奋斗身姿。

近年来,防城港市聚焦“党建强、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目标,围绕“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锚定建设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以深入实施“2+1”工程为重要抓手,加快钢、铜、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临港沿边产业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民生方面,防城港市持续办好民生实事,连续7年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实施教育“暖心工程”,加大医疗救助,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短板弱项,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市民生领域支出持续增长,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八成左右。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等,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24个乡镇(街道)全部实现通三级以上公路,287个行政村实现硬化道路、水、电、网络信号全覆盖,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率连续4年排名广西第一。各族群众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共促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在港城大地开花结果。

防城港市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出台广西设区市首部民族文化保护专项法规《防城港市京族文化保护条例》,启动《防城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建成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打造系列基层治理、守边固边的“防城港样板”,“一核心四环节”走私案件办理防城港模式等,助力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深化交流,同心共育民族团结之花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防城港市坚持“共”的导向,强化“嵌”的格局,突出“融”的理念。在那巴、那里蒙等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以“插花”方式安置各族群众,建设多民族群众嵌入式社区。有序推进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涌现出东兴市京族学校、滩散小学、桃花湾社区和仙人湾社区等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示范单位。此外,上思县的“三个同频共振”、东兴市的兴边富民行动、防城区的“零距离”医保服务、港口区的“六个强化”构筑的“五个家园”,无不彰显着防城港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

防城港市常态化开展主题宣讲,举办防城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班,邀请民族理论专家进行专题授课。组织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代表、模范个人深入十万山瑶族乡、峒中边境派出所、东兴市公园社区和港口区仙人湾社区等基层一线,传递共同奋进力量。此外,通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鼓励企业招收少数民族员工,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深度融合。2023年,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30场,进场招聘企业1100多家(次),提供区内外就业岗位3.3万个以上。

防城港市深耕厚植沿边沿海民族地区优势,全方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通过举办“道中华”边疆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媒体相约防城港”等活动,以及签订“三项计划”跨区域协作协议等方式,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如今年5月11日,著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带队深入探访219国道沿途的古迹遗址、民族村镇、自然地理等,记录和传播219国道沿线文化。7月9日至11日,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行业报社、融媒体中心等32家媒体近100人实地探访我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成果和实践。

防城港市还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三项计划”,与新疆、河北、湖北等地多个学校开展“进教育实践基地”“进历史文化场馆”“进社会大课堂”“进同龄人家庭”等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活动。积极推动桂滇黔等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共建桂滇沿边“四个共同”长廊,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3年,防城港市11个地区(单位)获第六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实现所辖县(市、区)全部创建成自治区级示范区;今年1月,该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截至今年5月,全市培育打造国家级、自治区级模范(示范)区、示范单位209个,市级示范区单位172个。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如今,在防城港这座城市里,各族人民手挽手、肩并肩,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未来,防城港市将继续以匠心执笔,深刻解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的伟大命题,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共同描绘更加壮美的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