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旅
3上一版  下一版4
 
“壮美广西——全国记者边疆行”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10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美广西——全国记者边疆行”
——全国媒体记者走进百色采风调研纪实
▲采风团在百色起义纪念馆前合影。 粟 俊 摄
▲记者采访靖西市龙邦镇护龙村党总支部书记麻元波。
黄浩云 摄
▲那坡县尼的呀田园景区篝火晚会。罗 添 摄
▲靖西市旧州古镇风景。李道芝 摄
 

本报讯 (记者 李道芝 罗 添) 为报道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文化和旅游建设成果,宣介边境地区丰富旅游资源,展示富民强边成就,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10月18日至22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西民族报社协办的2024年“壮美广西——全国记者边疆行”秋季文旅宣传采风活动在百色成功举办。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文化报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中国旅游报、香港大公文汇报等全国行业媒体和港澳媒体,人民网、国际在线等全国和区内网络媒体、新闻客户端、视频号,广西日报、当代广西、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民族报等广西媒体共20多家,以及8位知名文旅博主、旅游达人应邀参加。

采风团深入百色市及其下辖靖西市、那坡县等边境地区的红色基地、历史古镇、民族村寨、互市贸易点等采风调研,用笔头和镜头记录百色的红色基因、山水之美和民族风情,展示百色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景观魅力,不断提升广西边境地区文旅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红色是百色一抹鲜红的底色

10月19日上午,采风团走进革命老区百色,参观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百色起义纪念馆等地,切身感受红色基因,传承“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红色精神。

百色是多民族文化共生地,各民族团结一心,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传承久远。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百色组织并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创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在中共党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经过多年建设,百色起义纪念馆成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百色起义纪念园的核心景区,接待了10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来自国内外的观众2000多万人次,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们纷纷表示,深刻感受到了百色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近距离感受到了革命老区发展的强劲势头,将继续关注百色的发展,书写和传播更多的红色故事,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贡献力量。

壮美风光是靖西一张靓丽的名片

19日下午,采风团来到旧州古镇,只见一家家小门店里、小摊点处,摆放着各色各样绣球,吸引游客和采风团驻足观赏。

在鹅泉景区,四面青山环绕,竹筏游弋、水车摇转、群鹅嬉戏,放眼望去,阳光下的稻田吹来一股股清香,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采风团或乘坐竹筏欣赏鹅泉风景,或俯身与翩翩起舞的黑天鹅互动,或拿着设备拍摄古桥下夕照落山的美景。一位文旅博主边拍摄视频边说:“静静地坐在河边,让我只想摆脱城市的喧闹,投身这桃花源的怀抱。”

20日上午,采风团深入通灵大峡谷,奇特壮丽的喀斯特地貌,呈现出奇峰罗列、溶洞幽深、植物茂密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我来自西北的黄土高原,我们那边的地貌跟这边相差非常大。今天来到通灵大峡谷采风,这里的瀑布让我很震撼。”中国日报广西站郭子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渠洋湖又称岜蒙水库,是一个大型的喀斯特高原湖泊。20日下午,采风团来到渠洋湖景区,远处秀峰如林,水面烟波浩渺,壮族特色的村寨炊烟缭绕,一派静谧宁静的诗意田园风光。“这里水很清,水质很好,整个村寨规划得整整齐齐,没有像别的地方东一撮西一撮那种凌乱的感觉。”摄影家粟俊说。

21日,采风团来到龙邦镇护龙村。该村党总支部书记麻元波向记者们详细介绍了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便民举措、文化活动开展等情况。今年9月,护龙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麻元波支书表示,此次获得荣誉表彰,是对边关民族地区基层工作的肯定,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各项工作。

在中国—东盟印象商业街,不少游客走进特产店购买商品,记者们也纷纷加入了选购之中。“这里的村民生活呈现出幸福安逸的面貌,此外我觉得这里的土特产也很符合游客的口味,我今天买了榴莲干和坚果,把它们带回上海老家,给家里人也尝尝。”上海市委宣传部阅评督查组专家、解放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洪伟成对记者说。

民族风情是那坡一层神秘的面纱

21日下午,采风团来到坡荷乡中山村,车刚停稳,就听到一阵阵嘹亮的歌声,原来是接龙桥桥头站着一群迎宾的当地妇女,她们身着当地壮族黑色传统服饰唱着欢快的山歌,端着梨花酿和茶水,现场一派喜庆的氛围。“这些优美的旋律像山野里的清风,又像山谷里的鸟鸣,自然清新、入人心怀。”广西广播电视台北部湾之声主播刘佳妍说道。

采风团深入尼的呀田园景区,纷纷拿起设备拍摄中山村古朴的村寨、多彩的歌舞、瑰丽的风景。景区所处的中山村,是那坡壮族民歌的发源地之一,其特有的“同歌”文化是中山村的传统民俗,现已发展成为当地特有的民族节庆“同歌节”。那坡壮族民歌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尼的呀田园景区获评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当晚,采风团与当地群众一起体验长桌宴、山歌舞蹈和篝火晚会等。当地民风淳朴,群众热情好客,给记者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长桌宴的美食都是村民就地取材,用心制作的,味道非常好。饭后还有篝火晚会,一群人手拉手围成一圈,跟随音乐律动,我们感到非常开心。”一位来自广东的知名旅游达人体验完活动后表示。

22日,采风团深入位于那坡县的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感驮岩、特色民族村寨调研采风。博物馆富有特色的民俗节庆展板吸引不少记者围观,有采风团成员好奇地问:“为什么叫风流街呢?”讲解员微笑着回答,风流街相当于现在的相亲节。为了让记者们更加深入了解这个节庆,讲解员认真讲起了一个“相亲”细节:农历三月廿八那天,女孩手里会有一个煮熟的红鸡蛋,男孩手里也会有一个红鸡蛋,如果这个女孩看上这个男孩,觉得跟这个男孩很投缘,男孩和女孩的红鸡蛋会碰到一起。如果女孩觉得不投缘,会把红鸡蛋藏起来。“相亲要双方认可,两情相悦,是不是呢?”现场响起欢乐的笑声。

走进那坡县黑衣壮古寨旅游度假区,采风团近距离感受壮族迎宾歌、传统手工打糍粑、蜡染技艺等,“寨子里热热闹闹,像提前过春节一样。”采风团中有人发出了感慨。

寨子里,带领村民跳庆丰八字舞、民族团结舞等舞蹈节目的62岁村民杨桂金开心地对着记者的镜头说,她们这个团队有20人左右,平时各自在家里种地干活,景区有活动就会过来参加,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她自己还开起了民宿,和老伴一起打理,“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们盖了新房子,路也修好了,环境越来越美!”杨桂金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百色市文化旅游建设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赋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拥有世界地质公园1个,51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1家AAAAA级旅游景区,23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个,自治区级147项。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5003.04万人次,增长16.34%,旅游总收入504.09亿元,增长15.57%。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