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
3上一版
 
平果市做好“五篇文章”推动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10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计伊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新形势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立足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国家观和民族观为方向指引,以历史观为演进线索,以文化观为精神动力,以宗教观为和谐基石,以此体现国家立场、展现民族精神,不断取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新成果。

树立正确的祖国观,以坚定爱国情怀汇聚奋进力量。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关乎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深刻认同与责任担当。正确的祖国观包含着全面把握中国历史命运,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国家统一是祖国观的核心,它不仅关乎国家政治格局的稳固,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维系着全体人民的长远福祉。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携手共进、捍卫国家统一、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无一不体现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与智慧结晶。正是这种深厚的团结基础,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而传承至今、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却巍然屹立。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奋斗,携手共进,缔造新中国的辉煌成就。爱国主义作为中国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贯穿古今,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奉献。回望历史,先贤志士舍生忘死,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展望未来,青年一代勇担使命,在伟大复兴征程中勇挑重担,砥砺前行。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以国家统一为根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引领,始终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原则,不断深化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传承历史精神激发集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既是各民族共同塑造的成果,也是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支柱。数千年来,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相互依存、携手共进,共同开创了繁荣富庶的家园。从远古时期开始,各族先民在祖国的广袤疆域上共同生产生活,逐步形成了相互依赖的社会结构,历经多个历史时期的繁荣与挑战,最终奠定了今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圣国土。这片美丽的家园,是各族先民用智慧与汗水共同创造的,承载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各民族不仅在地理疆域上共生共荣,更在文化上相互影响、共同繁荣。中华文明的辉煌不仅是单一民族的成就,而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深度互动的结晶。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秦汉时期的“书同文,车同轨”则推动了国家统一与民族认同的进一步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以维护国家统一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共同书写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唯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更加团结、繁荣的未来。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以多元一体格局推动和谐发展。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中华民族作为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历史上各民族通过长期的诞育、分化与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是根本方向,体现着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总体要求;“多元”则是内在动力,展现各民族在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贡献。唯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共同体的强大凝聚力与持久生命力。几千年来,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交融,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认同,共同推动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7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携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只有在确保一体性的前提下,尊重与包容多元,才能实现真正的团结与进步。尊重和包容民族文化差异,不仅是巩固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的现实需求,更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国情结合的具体实践。各民族依托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传统,创造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文化的多样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了活力,而统一性则为国家的社会稳定提供了支撑。正是在这种动态的文化交融与互鉴中,民族观得以不断深化,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以高度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历史上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实践文化交融互鉴,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不仅在历史中体现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贡献,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文化认同基础。中华文化中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等文学瑰宝的诞生,离不开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共同创造,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正是通过这种文化上的相互尊重与借鉴,中华民族实现了文化的兼容并蓄、互学互鉴,推动了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文化始终在中国社会发展重要时刻发挥出强大的引领力。因此,要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进步。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传播与表现形式,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障。

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以坚实群众基础保障长治久安。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增强广大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宗教工作要立足和着眼于团结广大信教群众,巩固和发展党领导的包括宗教界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确的宗教观应体现为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开展宗教活动,确保宗教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与进步。党的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在道德教化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许多宗教教义中的价值理念如敬畏生命、和谐互助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要通过不断推进宗教的中国化,确保宗教与国家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引导宗教信徒在爱国与信教之间实现统一,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信教群众既是宗教信仰者,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这一双重身份要求宗教界不仅要继承传统,更要履行公民责任,将爱国主义与信仰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对宗教界引导信教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宗教活动中,使之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各族人民都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参与者与贡献者。要加强宗教与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衔接,发挥宗教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各界成员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下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干部学院)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