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玉米黄,秋收正当时。时下,南丹县八圩瑶族乡的水稻、玉米陆续进入收获期,农田稻谷金黄,成熟饱满的谷穗随风成浪,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到处呈现丰收的景象。
产业兴、安居乐、精神足……八圩瑶族乡利用“三把钥匙”解开群众“幸福密码”。
产业发展“钥匙”解开“财富密码”
在八圩瑶族乡“幸福瑶乡”田园综合体红高粱基地,连片的红高粱铺满田野,高粱穗上长满了细碎的小花,颗粒也开始逐渐饱满。
这是丹泉酿酒红高粱种植基地,也是南丹依托“幸福瑶乡”田园综合体打造的一条产业示范带。目前,该基地共流转八圩社区6个自然屯500余亩土地,带动周边100余名脱贫群众就业。
据悉,“幸福瑶乡”田园综合体项目计划总投资8.11亿元,建设范围涵盖八圩瑶族乡八圩社区、结拉社区、甲坪村、瑶寨村、团结社区共5个行政村(社区),规划区域面积4万余亩;通过实施红高粱产业示范带、高档肉牛生态循环产业、特色水果产业、油茶标准化提升工程、白裤瑶文化景观长廊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把八圩瑶族乡打造成为独具南丹地域特色的瑶族文化乡村旅游廊道和生态农业富集区。
如今,“幸福瑶乡”田园综合体建设稳步实施,探索推行的“公司+合作社+脱贫户”“土地入股+分红”“油茶小区认领管护+脱贫户产业保姆”“母牛托养”“入股分红”等模式,共吸纳搬迁脱贫户800余人就业,年人均收入2.5万元以上。
解决困难“钥匙”解开“安居密码”
在八圩瑶族乡易地扶贫搬迁点团结社区,搬迁群众兰玉群正领着一双儿女在自家门口的小菜园里翻耕土地,为种植菠菜做准备。
兰玉群是八圩瑶族乡利乐村人,经过脱贫攻坚,她和寨子里30户白裤瑶群众集中搬迁安置到地理条件比较好的团结社区。搬迁后,居住环境改善了,搬迁群众期盼着能像过去那样在住房周边种些菜、养些鸡来贴补家用。
为了让搬迁群众更适应搬迁后的生活,八圩瑶族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群众的期盼,多方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因地制宜建成“小菜园”“小养殖房”“小厨房”“民族服饰小作坊”“油茶基地小产业”“小光伏”等“六小产业”项目,有效保障了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
“六小产业”项目工程只是近年来八圩瑶族乡党委、政府把群众的“心上事”当作“上心事”的一个缩影。
近10年来,全乡共实施危房改造2359户,享受补助资金1933.5万元,住房安全保障率达100%,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目标;全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和参保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和参保缴费率均达标,医保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全乡在饮水安全方面共投入资金1864.28万元,建成集中供水点86处(座)、分散供水点(家庭水柜)581座,水柜、水池加盖198处(座),受益群众2万余人,其中脱贫户4700余人;全乡行政村自来水通水率100%;全乡所有行政村通四级以上水泥路实现全覆盖,20户以上自然屯通屯道路硬化率达100%。
丰富活动“钥匙”解开“文化生活密码”
走进该乡结拉社区,一排两层半“别墅”矗立路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草坪青翠。在秋日阳光的照射下,整洁的社区与缤纷的“彩虹”骑行道构成了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3年来,该乡以易地扶贫安置点结拉社区、团结社区为试点,围绕“一个基层党组织、一支党员管理队伍、一套包保制度、一套考评细则、一套奖惩措施”等“五个一”机制,将2个社区划分为10个网格小区,每个小区配备一支党员管理队伍,围绕“家庭环境卫生、选树先进典型”主题,树立“红黑榜”,每季度奖励家庭环境卫生较好的先进户,对家庭环境卫生较差的在社区村务公开栏和社区业主群进行“黑榜”通报,有力推动群众由“旁观者”到“实践者”转变。
同时,通过制作瑶语移风易俗顺口溜短视频,推出婚育新风小品《老同想嫁女》和瑶语版快板,打造婚育新风宣传示范街,在全乡营造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
该乡还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软实力”作用,通过“农家书屋+”的方式,将农家书屋与积分阅读、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有机结合,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