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壮美的名山都有故事,而最壮美的故事无疑属于井冈山。
“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映山红即杜鹃花,歌曲《映山红》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和对英雄的崇敬。听了这首歌,眼前又浮现走进井冈山的情景。
仲夏,太阳宛如一个火炉,将大地烤得滚烫。在这个火热的日子里,我所在的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来到向往已久的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我们委托三湾改编干部学院作为培训单位,校方安排稳重干练、口齿伶俐的李妙群老师当我们的辅导员兼导游。李老师是本地人,对井冈山的革命历史、人文风俗了如指掌。当天下午,他在吉安机场接我们去井冈山的大巴上侃侃而谈,80多公里的路程不知不觉就到了。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山体连绵近百公里,号称“五百里井冈”,全境群峰耸立,层峦叠嶂,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战略要地。大巴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往车窗外望去,巍巍山岭间,杜鹃花一朵接着一朵,一枝连着一枝,团团簇簇盛放在艳阳之下,与满山翠色交相辉映,把井冈山装点得分外妖娆。
大巴行至井冈山山脚后一路爬坡,傍晚六时许车子驶进茨坪镇。该镇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麓,是一个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小盆地,也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心,留下了一大批革命遗址遗迹。
次日上午,我们去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陵园依山而建,面向雄伟的井冈山主峰,由纪念堂、碑林、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历史人物群像雕塑园四个部分组成。从大门到纪念堂有两组台阶,其中一组是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细心数了一下发现只有48级,正纳闷着,李老师说,因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基石,还有一级就是脚下的井冈山。我恍然大悟。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抬着花圈拾阶而上,来到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堂。堂厅里有一块大理石牌坊,上面刻着“死难烈士万岁”几个大字,是毛泽东的亲笔手书。吊唁大厅的四周墙上,嵌刻着15744名烈士英名。“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有4.8万名革命英雄壮烈牺牲,其中有3万多人没有留下姓名……他们是中国革命的无名英雄”,李老师心情沉重地对我们说。大厅内安放一块汉白玉无字碑,我们将花圈摆放在碑前,向烈士们默哀致敬。
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位于小井村,该村在茨坪镇西北面六公里处,是井冈山大小五井五个村庄之一。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在部队驻地茅坪镇茅坪村设立红军医院,但规模不大。由于战斗频繁,红军伤员不断增多,部队不得不将伤员安置到群众家中医治。为了改善医疗条件,更好地救治伤员,红军官兵和革命群众自愿捐款,自己动手,次年10月,在茨坪镇小井村建了一栋双层木质结构的医院,取名为“红光医院”。
在红光医院里,我们听到红军师长张子清献盐的感人故事。在一次战斗中,张子清大腿负了重伤,住在红光医院治疗。医务人员每天发给他一小包食盐清洗伤口,可他每天只用茶水洗,而把食盐藏在病床底下。1928年底根据地食盐完全断绝,伤员们没有食盐使用。张子清把所藏的食盐拿出来,给那些急需清洗伤口的重伤员使用,而他的伤口却因为没有消炎而感染溃烂,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从驻地乘车往湖南交界的黄洋界景区驶去,公路迂回曲折,汽车盘旋而上,来到山顶一车人有一半晕车呕吐。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海拔1343米,扼守湘赣两省交界的交通要道,四周高山林立,陡不可攀。
黄洋界保卫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经典战役。毛泽东在回师井冈山途中,欣闻黄洋界保卫战取得胜利,挥笔写下了“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慷慨激昂的词。如今,这门迫击炮就在黄洋界峰侧的坪头上,就在我眼前。我走到炮台边抚摸冰冷的炮管,俯视山崖下苍茫的战场遗址,心头掠过一阵悸颤。当时的情况多么危急啊!在这样险峻的山里,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这发炮弹扭转战局,而军民团结、众志成城更是黄洋界保卫战取得胜利的法宝。
茅坪村群山环抱,环境优美,一条小溪潺潺地流过村前,秀丽的田园风光与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遗存的革命旧址、旧居融为一体。
走进茅坪革命旧址,井冈山斗争时期设立的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红军后勤机关的建筑保存完好。茅坪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经过战火的洗礼,但仍然保留了八角楼毛泽东旧居、红四军军部旧址、湘赣边界党的一大旧址、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旧址、步云山练兵场旧址等多处革命旧址旧居。
我们来到毛泽东和贺子珍居住过的卧室。室内光线昏暗,靠窗的书桌上摆放着一盏油灯和一个砚台。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 他一边领导红军开展武装斗争,一边进行红色政权理论研究。在八角楼的桐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指导井冈山革命斗争,坚定了军民的必胜信念。
龙市镇位于井冈山北麓的莽莽丛林中,这个山清水秀的小镇四面群山连绵起伏,中间是河谷盆地,有“驼岭峙其西,龙江贯其中”之称。清澈的龙江河宛如玉带,汩汩地流过镇中,河畔护栏饰以杜鹃花浮雕,美轮美奂。车子驶过龙江桥,停在龙江书院广场。背依五虎岭、面临龙江河的龙江书院,古色古香,历史悠久,书院因龙江而得名。该书院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栋,悬檐翘角,具有浓厚的民族建筑风格。龙江书院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工农革命军创办第一期军官教导队之地,也是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第一次会面的地方。
天高云淡,我站在石桥上,透过岁月的风烟,遥望宽阔的会师广场和矗立在广场中心的会师塑像,96年前红军胜利会师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井冈山的杜鹃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它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浇灌的革命之花、信仰之花、英雄之花。这次井冈山之行是一次心灵之旅、精神之旅,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返程路上回望井冈山,山岭上的杜鹃花在阳光的照耀下迎风摇曳,灿若云霞,折射出耀眼而迷人的光芒。
(作者系本报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