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广西多地采取措施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使红色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龙胜:
深挖红色资源 打造“铸牢”教育阵地
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深挖红色资源,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龙胜是红军长征经过的第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是党的民族政策早期践行地之一,是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辖区内有“红军岩”“红军桥”“红军洞”等相关遗址。该县深入挖掘、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文化,投资60多万元精心打造广西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列馆。作为桂林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创新基地,该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视频等形式,全面展示龙胜“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等6个方面内容,立体化展现党的民族政策在龙胜播种、开花、结果的历史进程。
该县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项目,共投入7600多万元建设和保护红色文化阵地,其中县级自筹资金2379.7万元。在保护历史文物的同时,投入资金保护、修缮、扩建、升级红军楼等遗址,开展展示利用工程,建设红色文化现场教学点、白面瑶寨红色文化广场等,组建讲解员团队,设计教学方案,开发电子课程和虚拟课堂,策划情景体验等特色文化活动,进一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
目前,该县打造了江底乡“瑶民感念红军”、泗水乡红军岩“党的初心”、马堤乡“万人界”、伟江乡“一件花棉袄”、乐江镇“河口阻击战”、平等镇“红军楼鱼水情”等6个现场教学点,常态化开展“红军岩上表决心”“红军楼上讲党史”“红军路上唱红歌”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等主题研讨,积极举办“赓续红色血脉、坚定历史自信”等主题演讲,引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共鸣。
近年来,该县各级各部门开展“同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色文化主题演讲等600余场,受众5万余人。平等镇广南村打造融合民族文化、特色产业的研学基地,接待专家学者1000余人、研学游客2万多人次,实现社会经济收益600多万元,有效促进了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今年1月以来,该县接待红色研学、红色旅游游客50余万人次,增强了各地游客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陈燕燕)
兴安:
丰富教育形式 打造生动课堂
近年来,兴安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整合各方力量,深挖红色资源,打造坚实红色阵地。该县汇编《红色光辉耀兴安》《光华铺阻击战》《猫儿山上红旗飘》等10种红色读本,拍摄红军长征过兴安红色纪录片、红军长征人物故事微视频等,开设“不忘初心”“党史每日一学”专栏,刊播各类学习内容1000多条。打造了界首渡江遗址公园、中央红军翻越老山界遗址、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等8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通过立体化宣传、沉浸式体验,进一步强化教育引导功能。看革命书籍、讲红色故事、观红色电影、走红军路线等各种形式的体验交流活动广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可闻、可视、可感的宣传教育中不断铸牢。
该县用足县域旅游资源,围绕红军长征主题,建设“传承红色基因 寻访红色足迹”系列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在8条旅游线路中嵌入红色文化旅游项目,通过“重走红军长征路”旅游品牌推广,举办“兴安人游兴安”活动等,吸引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开展红色旅游、党史学习、青少年研学等,实现年均超200万人次旅游接待量,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增强并突显了红色资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的时代价值。
该县不断创新教育培训形式,重视“动情、入理、促行”的融合,打造统一战线红色课堂。从县委党校教师、统战干部中选出36人组建红色教师团队,结合中央红军翻越老山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等发生在本地的历史,轮流上台讲课,开展党员教育,不断凝聚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正能量。依托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纪念馆、光华铺阻击战旧址、红军堂、界首渡口等纪念设施、旧址,组织党政机关干部、两新党组织书记等社会人士代表重温湘江战役历史,为革命烈士献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依托灵渠博物院,邀请老党员、民主党派成员代表担任讲解员,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史料、电影等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张超威 张珊珊)
凌云:
促进文旅融合 加强宣传教育
近年来,凌云县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凌云县有中共凌云县特支遗址、凌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黔桂边委员会、红八军彩村突围遗址、西山办事处等红色文化遗址共18个。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保护和修缮,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形成完整的红色文化体系,先后建成红八军彩村突围战纪念馆、下甲镇弄福公路艰苦奋斗教育基地、浩坤村村史馆、棕榈洞等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并对外开放。
该县发展“红色+”新业态,促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编制《凌云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凌云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25个旅游规划,将棕榈洞等18个红色文化遗址,民族博物馆、红八军彩村突围战纪念馆、中山纪念堂、浩坤村村史馆等4个博物馆(纪念馆),浩坤湖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茶山金字塔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下甲镇弄福公路艰苦奋斗教育基地等6个基地融入“两园一湖一山一古城”旅游线路。其中红色彩架景区融合了红色文化,壮族、瑶族文化,桑蚕农耕文化和织锦文化内涵,被列入广西红色游学精品线路和广西红色旅游研学基地,形成集学习、观摩、体验、教育、实践、交流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与研学活动融合发展格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该县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整合非遗进校园活动,融合本地红色文化内容,通过常规授课、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社团活动、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让青少年在体验本地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深入了解家乡的红色历史,进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举办红色文化系列主题活动,通过“七一”“八一”、国庆等节庆活动,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村(社区)、同心文化广场等地进行红色文化展览、展播。通过举办外嫁女“回娘家”民俗文化节庆、“第一书记夜话”“瑶家夜话”等活动,支持和引导各族群众将红色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加活动的文化内涵,营造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韦华尚)
天等:
摸清“家底” 用好红色资源
天等县作为左右江革命老区,革命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该县通过加强革命遗址挖掘和保护、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等措施,不断发展繁荣红色文化,推进红色文化保护与利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该县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组织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和普查工作,建立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名录,确保革命文物遗址安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全县9个革命遗址修缮列入《天等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3个革命遗址的修缮工作。
天等县目前共有红色资源15个(处),其中革命遗址遗迹9个、烈士墓3个、依托红色资源开发建设的景区景点3个。依托这些资源,该县将立屯天梦景区打造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将天等县博物馆打造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时积极培育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以立屯事迹纪念馆、广东军区306部队通讯连旧址为核心,打造天等县城—立屯天梦景区—岩林庄红色研学旅游线路,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避暑休闲游、民俗体验游活动中,并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媒介宣传推介,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了解、探索,促进红色文化传播。2023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445.37万人次。
此外,该县不断加强文化场馆建设,打造图书馆红书吧、文化馆革命历史展和博物馆革命烽火展厅等3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丰富展览展示方式,打造精品陈列,开展读书交流会、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23年以来,累计受教育干部群众约40.5万人次。
(黄城松 覃日琴)
南丹:
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爱国情怀
重走红军路、开展红色主题活动、红色故事进校园……近年来,南丹县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将爱国情怀厚植于干群心中。
南丹红色资源丰富,南丹县革命烈士陵园、吾隘那地革命纪念塔先后被评为“河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厂镇杨州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杨州村、那地村被河池市评为“红军村”,两村2022年以来共吸引8万多名区内外党员干部前来参观体验。
该县将传承红色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举办红色知识进校园活动,让广大青少年深入纪念馆、展览馆、红色景区,真切感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
该县通过打造专题式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景体验式教学和现场互动体验式教学,推动“打卡红色教育基地”活动走深走实。积极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通过现场观摩、聆听党史,引领广大党员干部铭记党史,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成办实事、开新局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参观了解革命前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接受群众请客、自己砍柴做饭等廉洁故事,将廉洁思想融入日常工作中,营造健康向上的勤廉氛围。
今年1月至今,全县共举办红色主题宣讲16场、红色主题党课9场、讲述红色主题故事活动13场,开展警示教育活动12场、红色主题教育片观看活动22场,共有3000余人参加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主题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先后为革命老区群众解决饮水、交通、产业发展等问题78个。
(莫梦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