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最后一天,随着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名单揭晓,世人的目光随着获奖的中短篇小说集《上岭恋人》再次关注到都安这块神秘的土地。
都安瑶族自治县曾是贫困地区,这块红土地上的人们,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孕育出了“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这种精神,在《上岭恋人》中的人物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凡一平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家乡都安上岭这片土地上的人物群像与他们的故事,深刻探讨了环境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其独特的精神特质为《上岭恋人》增添了深厚的底蕴。
《上岭恋人》所设定的时代背景,是一个社会变革与传统观念相互碰撞的时期。上岭村,这个相对封闭的乡村,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苏醒,却又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艰难前行。农业依然是村民们的主要生计来源,但外界的新思潮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开始渗透进来。这种时代背景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转折埋下了伏笔。
在这个背景下,乡村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依然受到传统的束缚。家族、邻里关系紧密交织,婚姻、爱情观念相对保守。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年轻人开始渴望走出大山,接触外面的世界,新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环境对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上岭村地处偏远,自然资源匮乏,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村民们必须依靠辛勤的劳作才能勉强维持生计。在长期与自然的抗争中,他们养成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如《上岭裁缝》中的覃秀容,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始终不屈不挠。然而,由于缺乏与外界交流,村民们的视野相对狭窄,思维方式较为保守,容易陷入短视和狭隘的利益之争。
同时,上岭村的社会环境也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的乡村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但在利益和欲望的驱使下,这些规范也可能被打破。例如,在《上岭产婆》中,韦美琴婆婆一生坚守着善良和奉献的原则,但在面对一些村民的误解和嫉妒时,也会感到无奈和痛苦。这种社会环境的压力,使得人性在坚守与妥协之间不断挣扎。
韦妹莲阿婆是小说中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她一生历经磨难,却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坚韧,这正是都安精神的生动写照。面对巨额遗产馈赠条件所带来的内心纠结,她嘴唇颤抖,像个说不出苦和甜的哑巴,但她的爱情在时代洪流中从未消逝。她在贫困中顽强生活,独自抚养孩子,默默承受生活重压,就如都安人民在恶劣环境下不屈不挠地与贫困抗争一般。
覃秀容这位充满活力与梦想的年轻女子,也展现了都安精神的力量。她渴望爱情、追求改变命运,虽在传统观念和现实困境的束缚下梦想屡屡受挫,但仍努力在生活中寻找幸福。她身上那股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劲儿,与都安人民勇于突破困境、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相契合。
韦美琴婆婆作为上岭村的产婆,一生接生无数,却因难产失去自己的孩子和生育能力。她的离开平静而毫无牵挂,这体现出都安人民的淳朴善良与豁达坦然。
都安的贫困背景,使得这里的人们更需要都安精神的支撑。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像韦妹莲阿婆一样,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如覃秀容那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勇敢地挑战传统与现实的束缚。
都安精神是都安人民在长期的奋斗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它激励着人们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生活条件下,不向命运低头,勇敢地追求幸福。这种精神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表现为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带领群众战贫斗困;在产业发展中,体现为勇于创新,探索出“贷牛还牛”的扶贫产业模式;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展现为不畏艰难、坚韧不拔、团结进取、敢拼敢赢的品质。
作者凡一平生于都安瑶族自治县菁盛乡上岭村,他深刻理解都安精神的内涵,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之中。通过《上岭恋人》,我们不仅看到了上岭村人物的生活百态和人性的复杂,也感受到了都安精神在他们身上的闪耀。这种精神让我们明白,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只要拥有雄心壮志和顽强的毅力,就能够战胜困难,创造出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