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广西各地“铸牢”宣教工作成效显著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4年8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地制宜 创新方法
广西各地“铸牢”宣教工作成效显著

▲贺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八步区桂岭镇红七军整编旧址张公庙。陶 敏 供图
▲2024年2月3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程阳八寨景区,各族演员在“村晚”舞台上表演。
谭凯兴 摄
 

近年来,广西各市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整合博物馆、旅游景点等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柳州:

各行各业“动起来”

培育解说员队伍,让各行业“铸牢”宣讲“动起来”。柳州市编纂《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柳州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集供全市文博场馆选用。邀请民族文化专家、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以及有民族工作经验的老同志共同参与,将讲好民族团结的柳州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融入各文博场馆、旅游景点的导游词中。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余万元,试点开展“让文物说话”“导游说铸牢”系列活动,与文旅企业及旅行社合作举办专题培训班,联合举办“说铸牢”导游员解说比赛。

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览,让宣传教育资源“活起来”。在市博物馆举办“君住柳江头,我住柳江尾”黔桂文化交流专场,引导观众树牢共同体理念。动员民主党派、非公企业、女企业家商会等组织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先后举办“红裳”民族服饰走秀、民族摄影作品展等活动,深入开发“廖磊公馆”“飞虎队历史陈列”教育基地,研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数字化观学平台。

在文博场所推出系列文艺精品,让经典中华文化符号“走起来”。推出民族精品山水实景演出“夜话柳江”,让观众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在工业博物馆展演全国首部工业援建题材剧目——柳州原创音乐剧《致青春》,演绎各族群众支援柳州现代工业建设、“齐心协力助南疆”的动人故事。柳州作家共同打造“龙城笔阵”品牌,在黔桂两省区交界的乌英苗寨发放反映当地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践的文学作品《新声》。民族特色村寨承办“侗寨百家宴·欢乐中国年”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活动,为各族群众提供交往交流的平台。

打造“铸牢”宣教基地,让宣传教育场地“多起来”。柳州市多部门联合命名全市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线路”,为全市各行业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示范。赋予全国知名文化地标“鱼峰歌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的定位,培养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新一代山歌手。在市委党校、机关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在青少年宫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开发好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园、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宝骏基地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资源,讲好“一碗螺蛳粉·民族团结情”等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故事。

(刘振中)

桂林:

宣传阵地遍地开花

发挥主流媒体宣传效能。发挥桂林日报、桂林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宣传作用,开设“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等专栏,讲好桂林民族团结故事。2019年以来,桂林日报、桂林广播电视台及所属新媒体平台共刊发相关稿件超4500篇,在中央、自治区主流媒体刊登相关稿件超600 篇,累计召开民族团结进步相关主题的新闻发布会16场。

拓展社会宣传载体。建好用好各类宣传阵地,高标准建成“同心文化载体”120余个,载体遍布全市各县区。2022年以来,桂林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宣讲传播基地、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创新基地、网络平台基地、成果展示基地等“六大基地”27处。在公园、街道、社区等场所设置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做到随处可见、随处可学。

丰富宣传教育活动。以广西三月三等节日为契机,开展具有桂林特色的文旅品牌活动。2024年以“潮起三月三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策划举办“书香桂林”全民阅读推广季、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等8大项19类150余项具体活动,形成“一县一品一特色”。高标准承办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2024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在象山景区作现场实景公开讲座,现场直播吸引超100万网友点击收听收看。圆满承办2024年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吸引1800余人到场观看,网络直播观看量超6.5万人次。“三月三”期间,全市各类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活动9700余场次,参与师生230万余人次。

利用阵地开展常态宣教。深入挖掘、研究、传承桂林红色文化,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依托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组建各级关工委宣讲团、“五老”关爱团、“桂姐姐”宣讲团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自2019年9月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建成以来,截至目前,累计接待参观者超1800万人次。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每年接待参观者约4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桂林市开展“百里漓江石榴红”“红领巾巡讲”“桂姐姐宣讲”等“铸牢”主题宣讲30多场。

(李隆德 何雁容)

贺州:

实施 “四大工程”

今年以来,贺州市创新实施“四大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

聚焦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实施“思想铸魂”工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宣传思想工作规划、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各级党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主体班课程,举办“党员干部进党校”轮训班、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如贺州市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专题培训班等。同时,创作“麒大宝”“脐橙宝宝”等卡通形象,通过通俗易懂的学习图本进行广泛宣传,全覆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

聚焦各族青少年宣传教育,实施“金种子”工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中小学开学“第一课”,把爱我中华、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学生心灵深处。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至7月,全市教育系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活动900多场次,参与师生12.8万多人次;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覆盖率100%。

聚焦宗教界人士教育引导,实施“交流培训”工程。持之以恒加强宗教界人士思想教育引导,创新推进宗教领域“说变化、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活动,通过举办宗教教职人员“读书班”、农村宗教治理专题培训班等,增强基层干部对民族宗教工作的认识,全面提升基层民族宗教治理法制化水平。如举办贺州市2024年宗教教职人员政策法规学习交流会等。

聚焦社会宣传和氛围营造,实施“全覆盖”工程。依托贺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心,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好故事、好声音。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文化旅游主题活动、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等载体,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覆盖面。各级各部门结合工会活动,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竞答等活动。发挥贺州市民族团结进步讲师团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作用,拓宽宣传教育覆盖面。在全市命名3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拓宽宣传示范平台。在全市打造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文化广场、示范长廊、展示馆、团结林、石榴园等,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覆盖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赵金宾)

上思:

推动实现“三个同频共振”

上思县立足实际,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同频共振,探索打造具有强基铸魂、文化浸润、互嵌互融特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干部、党员教育同频共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计划。今年4月举办的3期科级领导干部专题轮训班、1期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培训班,都安排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全县400多名科级领导干部、2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学习培训。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全面深入开展中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全县中小学课程。支持上思县民族中学建设“上思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实践点”。该校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2课时的“铸牢”专题教育课,每年秋季学期举办“铸牢”宣传活动月活动,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社会教育同频共振。加强对该县革命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利用思阳镇彩元社区红色文化展厅等革命教育场所,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学习,传承好红色基因。紧贴百姓生活,组织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一个主题公园、一段主题道路街道、一路主题公交车、一场主题电影、一台主题晚会和朗诵会”等建设和活动,成立了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教育实践基地、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实践教育基地、“红石榴”志愿服务队等,形成固定的宣传教育和实践阵地,持续发挥宣传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节庆活动开展宣传教育,在春节等节日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系列活动416场次,参加人数约3.8万人。

(黄灿灿)

忻城:

多形式宣讲 大范围覆盖

忻城县近期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活动,特聘专家开展6场示范宣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送进基层群团组织、军营、学校、工商界、搬迁小区等。113个单位共开展200场专题宣讲,实现机关干部、村干、各乡镇群众、学生全覆盖,受众人数8万余人。

该县采用“村BA+宣讲”“干部培训+宣讲”“党性教育+宣讲”“课堂+宣讲”“乡风文明+宣讲”等多种宣讲形式,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也提升了覆盖面,提高了各族群众的参与度,使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奠定了思想根基。

(潘叶丽)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